第30章
死说得容易,可做起来哪有那么轻松?如果安史之乱无法避免,自己还是被安禄山的叛军俘虏,那也要告诉弟弟,千万不要给他求情!虽说天音没有说弟弟给自己求情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但肯定不会小,事后肯定会遭到朝臣的诽谤和皇帝的猜忌,太不值!
“王卿,你的品性我一清二楚,放心吧,我不会让这种事发生的。”玉真公主看到了王维脸上的纠结和无奈,出言安慰道。她是真的很喜欢这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还有一个李太白,可惜李太白不愿意久居长安,否则与王维一道,犹如日月之辉!
【李隆基一生都在防患的女祸和宫变,最后都以另一种形式呈现,不得不承认造化弄人。】
被戳中心思的李隆基有些难堪,难道他做错了吗?太宗文皇帝玄武门之变上位,最后贞观之治名垂青史,最后唐朝皇帝哪一个命运宫廷政变!哪一个不想成为下一个太宗文皇帝!
则天皇后,太平,韦氏,安乐,上官婉儿,哪一个是好惹的?难道要将李家的江山拱手让给外人不成?
李隆基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了,没有一个雄主愿意忍受大权旁落,像中宗皇帝,睿宗皇帝那样当女人手里的傀儡,那才是贻笑大方!
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先天政变,哪一次政变不是出自宫廷不是源于女祸!就算是太宗文皇帝再骂他,他也能说出原委来!
【尽管天宝年间唐朝内部矛盾重重,皇亲国戚,豪门贵族争相兼并土地,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百姓要么流亡,要么成为地主的隐户佃户,国家赋税无法保障,偏偏皇帝带头荒淫无道,奢靡无度。以土地为根基的唐朝兵制无法正常运行,偏偏李隆基好大喜功,导致节度使拥兵自重,藩镇逐渐脱离中央朝廷。】
【但是这些都是次要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唐朝内部注定要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不是直接导致安史之乱的诱因!】
【安史之乱完全可以避免,它真正的诱因是李隆基制衡策略的失算!换句话说,就是李隆基沉迷制衡,将朝廷分为三股势力,宰相,太子,边将,他高高在上看着这三股势力斗得死去活来,最后玩脱了,安史之乱就是对他的反噬!】
“什么!”李隆基此生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不会发生像唐隆政变、玄武门之变这种政变,执政后将最大的经历都放在了防患宫廷政变上。如今太子听话,宰相听话,边将也听话,虽然从天音口中得知最后是边将作乱,但他从未想过是自己的帝王之术造成了安史之乱。
他认为不过是安禄山权势过大,拥兵自重,不服朝廷,想要过一过当皇帝的瘾。而且朝廷内有杨国忠要想扳倒安禄山,太子对安禄山恨之入骨,所以安禄山会反。
竟然是因为自己的帝王之术吗?
【后世认为,玄宗朝的祸端和大唐由盛转衰是从张九龄罢相开始的,实际上也是从李隆基不再关心民间疾苦开始的。】
【张九龄德才兼备,有识人之能。但随着李隆基的倦怠和享乐苗头的发芽,张九龄这样兢兢业业的宰相不再符合李隆基的需要了。当然,李隆基为了民心和美名这些都能接受,唯独一件事他无法忍耐。】
【太子之事!】
【张九龄明确站在了先太子李瑛身后!这才是直接导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位的根本原因!】
【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已经五十四岁了,年老的君王与年轻的储君,这样的组合,肯定要出事。当然也有例外。】
【从李隆基登基开始,就吸取前代和自己的上位经验,不断压缩皇子的政治空间,时刻对儿子们进行政治监视,皇太子尤甚!在玄宗朝的皇子们无疑是痛苦的,十几个兄弟挤在十王所,就连皇太子也无法住进代表储君的东宫。就连女性,李隆基也采用了许多手段压制她们,典型的长孙皇后式人物王皇后,被废就是代价!】
【李瑛身居储君之位二十年,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以太子即未来皇帝为中心的政治团体,毕竟没有人能拒绝从龙之功的诱惑。李隆基从内心恐惧年轻的太子,于是借宠妃之手,除掉太子。】
【李隆基真的昏聩吗?非也,他是太聪明了!】
【武惠妃向李隆基哭诉,说太子、鄂王、光王谋害自己,李隆基大怒,问张九龄怎么办,张九龄说太子和两位亲王都贤良,废太子是动摇国本,并引经据典引用晋献公、汉武帝、隋文帝等人的例子表示反驳。张九龄在一天,他就会保护太子一天!】
【这时,深谙帝王心事的李林甫来了。跟李治要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时的李绩一样,他们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于是李隆基把三个儿子贬为庶人,但立即追加诏令:废人李瑛、李瑶、李琚赐死。史书记载‘天下冤之’】
【一日杀三子!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嬴政皱着眉头听到此处,觉得后世真是荒唐!虎毒不食子,竟然一日之间连杀三子!哪里配当父亲呢?自己二十几个儿子虽然不成器,但自己也让他们活得像个公子王孙。
自己虽然总骂扶苏,但他是未来的皇帝!身为帝王却仁弱,将来自己死了,他又该怎么办?
【李治废王皇后的失败者是长孙无忌,李隆基杀儿子的失败者是张九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结局:一个被冤死黔州,一个冤死荆州。从此,李隆基得到了完全听话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