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
  大安宫中,李渊品尝着美人送进嘴里的葡萄,砸吧砸吧滋味,真是不错,酸甜可口。他以前怎么没发现生活那么有意思呢?
  他如今吃喝用度跟皇帝一样,皇帝也孝顺,什么好东西都是自己先挑,逢年过节领着大大小小的儿子孙子来拜见自己,以前的妃嫔都在大安宫伺候,看着每天累死累活的儿子,李渊竟然有一丝心疼。
  当皇帝真是够累的。要担心臣子居心不良,功高震主;要担心太子等不及了谋反忤逆;要担心达官显贵鱼肉百姓,欺上罔下;要担心异族侵扰。
  真够烦的!
  当太上皇挺好,名义上比皇帝还高一级,不就是权势没了吗,但比起以前又苦又累,担心这担心那,现在享受就好,以前没玩过没吃过的现在都玩了吃了。除了李元吉其他儿孙都平平安安,李渊觉得自己也得保重身体,不能放纵,否则看不到大唐盛世了。
  第22章 第 22 章
  天宝十一载正月初一,一道罪己诏从长安发往大唐各地。
  “动天地者,莫若精诚;致和平者,莫若修政。朕顾惟庸昧,讬於王公之上,於兹三十九年矣……於戏!每思禹汤之罪己,其庶成康之措刑,孰谓德信未孚,教化犹梗。咨尔多士,毗予一人,既引过在躬,亦渐几於理。布告中外,称朕意焉。”
  大明宫墙上的内侍念完诏书,担着箩筐的老者朝身边一个长衫书生模样的人问道:“先生,这是啥意思?俺就见阵仗大,又听不懂。”
  杜甫笑道:“这是陛下发的罪己诏,承认以前做的错事,如今都要一一改正过来。”
  老者直点头道:“改了就好,那陛下还征兵去北边打仗不?”
  郑虔搂着杜甫的肩膀,闻言道:“那肯定不会了,陛下都说了自己以往不惜民力,好大喜功,害得数万将士埋骨沙场。”
  老者眼中渗出泪来,焦黄的脸上又哭又笑,“太好了,俺的小儿子保住一条命啊!就是这个臭小子不懂打仗有多险,整日囔囔要去边疆建功立业,他几个哥哥可都折在安西了!”
  天幕消失后,李隆基当即回长安,亲自写下罪己诏,大概意思就是自己年老昏聩,被奸臣蒙蔽,听信了奸臣的话,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定。又贪图享乐,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不知道民间疾苦,百姓被折腾得苦不堪言。现在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决心改正,其中真心,天地可鉴。
  “老杜,我相信你说的了!”郑虔看着张贴出来的罪己诏连连称奇,杜甫回来跟他说什么天幕,天音,还听到自己被叛军俘虏,最后太子克复长安自己都七十多了被贬,就因为没有殉国。郑虔原本以为杜甫喝醉了,没想到一大早就听说皇帝下罪己诏。
  杜甫道:“我本来就没说谎!”
  ——
  李隆基当夜贬了一大批官员,皆是李林甫、杨国忠的党羽,又将李林甫、杨国忠、鲜于仲通、安禄山、史思明等等天音明说的奸臣乱臣都被抓捕。兴许李隆基是被天音所说的薄情寡义刺激了,直接每人一条白绫,完事后草草掩埋。
  对于原来历史上死后被扒坟开馆的李林甫而言,这样的结局都差不多;原来被乱刀砍死的杨国忠倒是很满意,至少是个全尸,他一生也曾富贵至极,如今身死,也不枉此生!
  按照天音所说,他也就嚣张不过五年时间。反正都要死,现在死还不用受辱,勉强认了。
  陈玄礼反倒成了新年中最忙的人——忙着抄家。
  李隆基想过了,将奸臣党羽剔除,其中牵扯的无辜妻子儿女皆免罪。反正家族中掌权的男人都被流放,家产都没入国库,这些孤儿寡母后半生也只能当个普通百姓了。
  李林甫的儿子李岫走在前往延德郡的路上,一日前他的父亲还是高高在上的大唐宰相,他还是威风凛凛的将作监。他掌管宫殿建造,金玉珠翠、精美器皿的建造,专门供皇帝享乐,自己经手的部署象牙就是美玉,从未见过凡品。
  早就劝说过阿耶,可早就无法收手了!李家的荣耀来自于皇帝,就必须按照皇帝的心意办事。如今皇帝是“醒悟”了,皇帝依然高高在上,他们这些为皇帝效命的人就得受罚。
  多不公平啊。
  他转身看向高大的长安城墙,延德郡远在天涯海角,听说那里四面八方都是腥臭的海水,狂风能把人吹起来,那里的人野蛮无礼,比北边的契丹还不知礼仪。
  再看一眼长安吧,他恐怕终生都无法回来了。
  ——
  “欸,你说这杨朏是不是杨国忠的种?”张小敬悄悄跟身边的兄弟王重山嘀咕。
  王重山见陈玄礼进屋去查看了,于是笑嘻嘻地说:“怎么可能是他的种!谁家老婆能做个梦都怀孕?也就你信!”
  张小敬道:“这杨国忠,还给别人养儿子啊。他这种不肯吃亏的奸诈人,能受得了?”
  “这就是你不懂了!”王重山附身过去,小声道:“这天底下,难道没有让杨国忠害怕的人?再说了,那位,荤素不忌的!”说罢指着宫城的方向。又转头看到不少聚集的百姓,怕被有心之人听见,朝张小敬摆了摆手,不再说了。
  得知皇帝红人杨国忠被抄家了,周围站满了看热闹的人,其中不少文人都忍不住对杨府指指点点。
  其中一个青袍粗布的文士跪地又哭又笑,“苍天有眼,圣人有眼,终于让奸臣不得好死啊!”他好不容易中了进士,等着吏部的铨选,没想到因为长相不俊美被嘲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