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等众人都停手了,他才把赵佶踢出去,命太监将事情原委告诉他,自己则是继续把心思放到天幕上。
  【赵佶率先破坏澶渊之盟,被辽国在道义上谴责得体无完肤;之后阿骨打遵守海上之盟,按照约定,一兵一卒原地驻守,三面包围燕京城,旨在围观宋朝攻取燕京,结果宋朝全军溃败。天胡开局还输得屁滚尿流,郭药师作为一线武将,亲眼见识了这一切,他没有当场崩溃都是因为强大的心理素质。】
  “不是,我没有,这是谋略。”赵佶赶紧给自己辩驳,迎来的是赵恒的呵斥,“废物闭嘴!”
  “谁知道刘延庆不中用啊。朕,啊呸,我可是他的担保人,结果他输成这样,惩罚他不是惩罚我自己吗。”赵佶看着还年幼的祖爷爷,到现在都没有回过味来,还有□□太宗,谁能相信这种天马行空的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当了那么多年皇帝,很多年没有听到过这么直接的训斥了。
  赵匡胤冷声问道:“你怎么处置他?”
  赵佶捂着脸上的伤口,心虚地说:“暂时先贬官,堵住其他人的嘴,后来,后来……担任镇海军节度使……”
  “没有军法处置?”赵匡胤不可思议,五十万大军都给祸害了,还能继续为官做宰?他不理解,并且大为震撼。
  “没有。”赵佶声音愈发小了,跟蚊子似的。
  赵匡义别过脸去看天幕,他现在宁愿相信苻夫人背叛了自己也不愿意相信这人真的是他的后人。他再虚伪,再好大喜功,也不可能生出这种子孙吧?
  【所以,燕京最后还是金国打下来的,五十万宋军等于是去送人头的。】
  【但打了那么多仗,送了那么多人头,宋军不能一事无成啊。这个时候又到了使臣出马了。】
  【赵佶最开始的设想是:金人归还燕云十六州,宋朝把给辽国的岁币给金国。但是宋军攻取燕京一战后,金国见识到了战斗力相当孱弱的宋军以及步步退让的宋朝,他们慢慢肆无忌惮。金国只愿意归还其中六个州,但宋朝的岁币还得给。赵佶经过思想斗争,同意了,他想的是:反正得有点成果,否则对百姓不好交代。但是金人的胃口又变大了,他们要求:归还燕京六个州后,这些地方的财产、非汉族人口必须全部交给金国,并且要给金国支付租税。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还给你六个地方,但都是空城一座!’】
  “自家的地自家种,反而到头来要给对手租税,这到底是谁家的地?”朱元璋啧啧称奇。他识字以后就慢慢读宋史了,越读越憋屈,越读越觉得赵宋就是废物。可还得捏着鼻子承认赵宋的正统性。
  就像是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所以对待外患就不能软弱,打死他们!最好让他们永无还手之力!”他语重心长地对五个儿子说。
  ——
  赵匡胤揪着赵佶的衣领,“你没答应吧?”
  “太祖爷爷,我,我答应了……”赵佶挣扎着说,“权衡之下,权衡。”
  “权你个奶奶的!”
  【赵佶又双叒叕答应了,然后商量下来:租税固定下来,以岁币的形式支付,所以宋朝每年给金国上供六十到七十万岁币。然后金国宰相见赵佶那么好说话,趁热打铁,让他把当年的岁币五十万支付了。】
  【金国使者回去后,金人觉得还能要更多,于是最后定下来每年给金国一百万两白银。当时的燕京还在金国手里,需要一个交接仪式,金人提出:有辽国名臣投降了宋朝,要么把这些人交给金国处置,要么把郭药师和他的军队交出来。步步紧逼,然而宋朝必须想办法满足他们的胃口。投降的臣子不能交,更何况还是当世名臣,这样会让人觉得宋朝无法保护臣民,让人寒心,最后失去民心;郭药师更不能交出去,因为他带领的常胜军比宋军战斗力高出太多,已经成为燕京地区的最强防线。】
  【宋朝君臣冥思苦想,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燕京地区的老百姓送给金人。从此燕京要粮草没有粮草,要人没人,要防守没防守,有的只是流民。除了军事意义,燕京完全失去了价值。】
  【赵佶所谓的‘丰功伟业’就是这些百姓换来的。】
  【经过联金伐辽后,宋朝部分官员认为必须加强军队建设了,再这样玩下去,大宋就完蛋了。但是大部分官员包括皇帝,都沉迷在建立了不朽功业的美梦中,丝毫没有感觉到危机的逼近,所有人都陷入了狂欢。他们永远不会知道两年后自己会遭遇什么。】
  【更离谱的是,在北宋朝堂乃至民间流传的收复燕京的版本是这样的:】
  【宣和四年五月三场战役,宋军大胜;
  宣和四年八月三场战役,宋军大胜;
  宣和四年九月两场战役,宋军大胜……周代攻打蛮夷,仅仅到了太原;汉代攻打匈奴,只是在渭河上做文章,而当今天子的功业已经超越前代!总之,在这个版本中,宋军屡战屡败,终于在皇帝的英明领导下收复燕京,完成了列祖列宗的夙愿。】
  【后来靖康年间的老百姓一觉醒来,发现敌人已经在家门口了,他们这个时候才知道皇帝骗了他们。】
  “你可真是不要脸啊。”赵匡义戳着赵佶的额头嘲讽道,“都挫成这样了还想着掩饰,祖先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赵佶来不及呼痛,急忙说:“这都是童贯写的奏章,我只是默认了。反正当时都赢了,撒一个小小的谎言也没什么吧?太宗爷爷,您看,我还在南郊祭天呢,这可是最盛大的一次祭典了,就是为了庆祝收复燕京。那可是你们都没做到的事!我做到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