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文天祥逃了出来,并且拉起队伍继续抗击援军。可他毕竟是个文人。】
  【自从战国时代诸侯国竞相变法以后,文武官职便有了明确区分。文官武官分工明确,很少出现对外带兵打仗,对内行政治理的臣子了。当然在宋朝之前的各个朝代都有能文能武的臣子,比如霍光、诸葛亮,甚至唐朝有边疆军功卓著者会被擢升为朝堂宰相的习惯。】
  【当然宋朝有辛弃疾,但宋朝有几个辛弃疾?】
  【宋朝文化太过昌盛,对唐末军阀割据矫枉过正,文人取向与文弱,并以瘦削沉静为美,一改前朝丰腴健硕的审美。宋朝开始,文人腰间不再佩剑,出门不再骑马而是乘轿。原本儒家所推崇的上马能杀敌,提笔能治国的文人形象也不复存在了。】
  【所以,尽管文天祥在抗元一事上耗尽心力,但终归是胜少败多。他辗转流离在闽、广地区,寻找流落南方的小朝廷。此时以陆秀夫为代表的抗元集团已经拥立赵昰为帝。这一年,赵昰才七岁。】
  【接着,文天祥在南方辗转抗元复国,犹如星星之火,眼见能发展成为燎原之势。这让忽必烈大为恼火,下令集中兵力对付文天祥。三路兵马进宫赣州、泰和、永丰,空抗议战损失惨重,妻子儿女都被元军俘虏。】
  【南方失守了,还有更南方的岭南!他又在深山密林里拉起抗元的队伍。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流亡小朝廷的消息了。】
  【南宋灭亡前一年,文天祥不敌元军,不幸被俘。】
  “末世之中,包含家国情怀的人才最可悲。”李世民对能人贤士完全没有抵抗力,恨不得他们都生在贞观朝才好。
  【在他被俘虏的三年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具象的表达。】
  【尽管忽必烈对文天祥的抗元举动恨得牙根痒痒,但他还是喜爱文天祥的才能和品性。于是,长达一年的劝降开始了。】
  【第一个劝降的人叫留梦炎。是赵显时期的宰相,随赵氏宗亲一起被掳至燕京,降元,官至元朝宰相。由于身份官职都足够尊贵,他降元以后变成了元朝用来招降宋臣的带头羊,帮助新主子劝降了一批又一批南宋朝臣。直到他遇到了文天祥。】
  【值得玩味的是,似乎元朝统治者对留梦炎也不怎么尊崇,在元人编撰的《宋史》中,没有此人的传记。相反,抗元的文天祥却有自己是传记,并且被元人大书特书,赞扬文天祥是宋朝进士中的功高者。】
  【第二个劝降的人是赵显,也就是被祖母带着投降元军的小皇帝。退位的皇帝对此臣子劝降,文天祥也算是古今第一人了。】
  【赵显失败了。】
  【后人又嘲笑文天祥愚忠者,如果文天祥真的愚忠,那么宋朝皇帝劝降的时候他为什么不同意?要知道忽必烈爱才心切,留梦炎无才无德的人都能被委以重用,更何况是文天祥呢。究其根本,文天祥效忠的是华夏江山,华夏百姓!】
  【第三个人是阿合马,忽必烈心腹,理财天才。劝降失败。】
  【第四个人是孛罗,忽必烈心腹,元朝重臣,劝降失败。】
  “高官厚禄的诱惑,金银珠宝的收买都失败了,果真是忠贞之士。”赵匡胤赞叹道,没想有如此坚韧的人为大宋送终,他除了哀伤,竟也有不少欣慰。
  赵匡义忽然觉得如果他跟文天祥站在一起,一定会自惭形秽。文天祥是品性高洁如日月,然而自己……
  【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吧。忽必烈想起了文天祥的家人。】
  【第五个劝降的人是文天祥他妻女。他的两个女儿和妻子都在燕京为奴为婢,他一旦投降,他们一家人就能团聚,还能享受荣华富贵。文天祥见到了被折磨得不成样的妻女,一家人抱头痛哭。面对女儿的哀求,文天祥还是拒绝投降。】
  【后来在他写给妹妹的信里,他也为妻女的遭遇而心痛,他知道自己对不起她们,但他无法背弃自己的信仰。】
  【亲情也无法大动文天祥,忽必烈无计可施。他抓住了文天祥,可又舍不得杀了他,偏偏自己又无法征服他。这位身经百战的皇帝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最后一次,忽必烈亲自下场,当然,他还是失败了。】
  【强权也好,亲情也罢,都是无用的。那就用酷刑吧。结果不出意料,还是没能让文天祥屈服。】
  【所有的劝降都失败了,酷刑也用尽了,文天祥还是从始至终的态度。宋朝旧臣、元朝臣子都上书皇帝,请忽必烈放了文天祥,让他当个道士。忽必烈动摇了。】
  【但留梦炎出来阻止,似乎是与文天祥对比太过惨烈,同样是南宋宰相,一个坚贞不屈,一个甘为敌国牛马,留梦炎说‘陛下放了文天祥就不害怕他出来后继续召集宋朝遗民抗元吗?’】
  【三年牢狱生活,阴暗可怖,六次劝降,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都备受折磨。如果不是信仰坚定,怎么会坚持下来呢?】
  【如何伟岸的语句放在文天祥身上都是不为过的。就连他的敌人都大受震撼,对他崇敬不已。】
  【文天祥以切身实际向敌人证明:你们可以灭亡华夏的江山,但你们无法征服全部的华夏子民。】
  “那一句‘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果真是文天祥所写。”赵匡胤看着天幕上的《正气歌》泣不成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