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左右侍从皆对汉使这个职业心生艳羡,恨不得取而代之,去建功立业,纷纷点头称是。
  【乌孙国动乱,分为大小乌孙国,汉朝解忧公主的后代为大乌孙国君,被小乌孙国设计杀死。
  段会宗仅仅带了三十个士兵就敢勇闯小乌孙国,杀了其太子番丘,还责备番丘说:你的父亲残害骨肉,杀了汉朝公主的子孙,但他没等到汉军讨伐就死了,汉军对不能亲手杀了他感到遗憾。你是他的太子,父债子偿!】
  【汉武帝听说大宛有好马,但是藏着掖着不给他,非常眼馋,于是派了一个叫车令的壮士怀揣钱财和一个黄金马驹去买马。结果遭到大宛拒绝,车令直接开骂,羞辱大宛君臣和大宛国,摔了黄金马驹扬长而去。
  车令就是一个闲散人员,都不是朝廷正是官吏就嚣张至此,那些有正经官职的使者是什么样就可想而知了。】
  【安国少季出使南越,不仅睡了南越王的妈,还伙同这位太后极力促成南越归附,杀死掌权的南越丞相。】
  【史书把这些‘壮举’一笔带过,甚至写得十分隐秘。最具迷惑性的无疑是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牧羊,这篇故事出现在后世中学生的课本里。描写的是汉武帝派了一批使臣出使匈奴,苏武为首,旨在与匈奴单于修好。但是出使期间副使打算把匈奴单于的母亲绑回大汉,刺杀匈奴高官,结果事发失败,使团百人被囚禁在匈奴,以苏武为首的使臣们受辱不屈的故事。】
  【实际上匈奴派了投降的汉人卫律、李陵来劝降,苏武拒绝,并对威慑匈奴。】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大宛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使矣——你明知我不投降却敢杀我,汉军必定北上,到时候匈奴的灾难就是从我开始了!】
  【可笑的是,匈奴真的不敢杀他,苏武担心受辱,自杀,匈奴还得把他救活;把苏武直接放回去显得匈奴无能,于是将他丢到北海去放羊;更好笑的是汉朝前来要人,匈奴撒谎说人死了,等汉朝说出苏武在北海放羊时,匈奴又把人给送回去。】
  【四十岁出使,六十岁回长安,《汉书》赞扬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他的故事历代传唱,成为了坚贞不屈的象征。】
  扶苏对史家笔力略有耳闻,如今算是亲眼见识,感叹道:“分明是汉使扰乱匈奴,史书却将他们记述得宛如受害者。但分明是副手作乱,他却跟着受罚,属实是无妄之灾。”
  “虽说是副手所为,他作为领队,自然要承担责任。被囚禁二十年却不屈服,北海乃苦寒之地,艰苦至此也不忘国家君主,这样的忠君爱国之心,正是秦国所缺少的。”嬴政对汉朝说不出的钦慕,心道若是秦国有这样的人,何至于二世而亡。
  【汉使的师出有名是指:下雨天大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今天你戴帽子了,不尊重汉使,汉军可灭你的国家;你今天进门先迈的左脚,本天使看着很不爽,灭你国。】
  【涉何出使朝鲜,走了跟随何一样的路子,在外搞事情方面,汉使真是一脉传承!
  他一面唾骂朝鲜王,一面又直接让人家劝降,朝鲜王又没受虐倾向,委婉地拒绝了。但是涉何在回程途中越想越憋屈,把送行了朝鲜王子给宰了。】
  【班超出使西域鄯善国,当时匈奴使团一百三十余人也在鄯善。这位诗书世家出身的将军夜袭匈奴使团,连烧带砍才算完。第二天还提着匈奴领队的头颅向鄯善国王问罪:你怎么敢跟匈奴来往?】
  【鄯善国王真是委屈得想骂娘,随即表示自己以后一定听汉朝的话。】
  【细细翻看史书,汉使做过的事包括但不限于:在朝堂上宰了人家国君;在他国半夜不睡觉杀了别国使臣;找不出理由直接砍了别国的随行官员;撺掇人家内部叛乱;睡了国王的妈欺负未亡人;想绑架他国太后……】
  【也就是说,相较于祖宗,后世真的很文明!】
  【赵宋总说脏唐臭汉,实则心里无比羡慕汉唐国威。我敢说,要是把赵宋的使者空运到大汉,这些人将一改在金人面前伏小做低的样子,转而成为主战派疯狂搞事情。】
  “他们还好意思说脏唐臭汉。”朱元璋也看不上赵宋那群软骨头,“靖康之耻前,金人来东京要岁币,那嚣张的样子我可没忘!”
  “可不嘛!”朱棣也不跪着请罪了,在朱标和马皇后的眼神示意下随手拉了个椅子坐,“人家完颜阿骨打直接就说,我要添岁币一百万贯,就这么多,没得商量。老赵家的皇帝还不是乐呵呵去准备了。”
  朱元璋竖眉瞪目,“谁让你小子起身的。”他想到靖难之役就心酸,心里那口气总是不顺,让老四每日跪一个时辰。
  “我让的,怎么了?”马皇后斜眼瞅了一眼丈夫,“都那么久了,还不依不饶。你那么厉害,怎么也没跟冠军侯一样封狼居胥?”
  【尽管汉朝强大如斯,一个朝代注定要走向灭亡。而说汉朝最幸运,不仅是因为他明君辈出,更是因为他拥有一个近乎完美的葬礼,有一群可歌可泣的送葬人。】
  【正是有了他们,才让汉朝的灭亡显得那么悲哀;更是因为有了他们,那一段乱世才与众不同,不是千篇一律地军阀混战,而是残存着一缕希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