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楚韵惊讶地看着他。
杜容和笑:“在内务府当差的人,谁不会干这个?”
两个大箱子装的都是书,大部分都没有坏,杜容和伸手在书面上摸了两下,道:“爹娘果然疼爱二姐,她用的笔墨纸砚都是上好的,即便在家里再放几十年也不会坏。”
他幼时念书也没有用过这么好的东西,连纸都是写了正面写反面,用完了才许丢。
可见杜老爷为了养这个姑娘花了多少银子,难怪他对小荷这么狠。
估计是在二姐手上栽疼了。
楚韵轻手轻脚地在里边翻动,她发现杜文并不是虚有其表的才女。
这个姑娘满文汉文都学得不错,她的书箱里有各地的游记、风俗记,各个朝代的史记——虽然大部分都是野史,还有许多医术和农书。
这个姑娘爱恨分明。四书五经,她念过,但自己没有留下。女德女训的书更没有了。两个箱子里唯一跟德行有关的书是她自己留下的一个英文单词——不驯。
楚韵打开了不驯这本书,发现这本书是杜文逃脱指南,整本书用的都是中英满三语。
这样要不是同样会使用这三种文字的人,拿到东西也看不懂她写的是什么。
杜容和不会说洋人的语言,他只能连蒙带猜看懂六成,但文字本来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他本职做的就是这上头的事,更加不敢小看。
他道:“明日我去找几个洋人,问问他们这些字是什么意思。”
楚韵终于回了神,抓住他的手道:“……我先看看。”
她脑子差点就转不过来了,还想这姑娘是不是也是穿来的。
但想来想去,楚韵最后还是觉得不是,康熙幼年时代就有洋人师傅教导他天文地理。
杜文也不是普通的姑娘,她聪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这里会写一两个英文单词,也不是特别奇怪的事。
而且,也没有道理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古代人就把人往现代文明上拉,本来历朝历代都有陈胜吴广。
杜容和跟着她一起看,他没有想过楚韵看得懂洋人的文字,只是想着两个人一起猜猜看。
楚韵在蜡烛上罩了块杜容和以前顺回来的琉璃,防止蜡烛倒下来烧了书,
——百宝箱内库万岁!
杜文把这本书起名叫《不驯》,但内容并不是她骂天骂地的日记,而是一本早期田野调查。
书里事无巨细地记录着周围的人是怎么从各种各样的环境中成功脱险的。
如果让楚韵来起名字,她会叫这本书《古代大逃亡》。
楚韵想,虽然小荷老师不喜欢这个姐姐,但从局外人的角度看,这两姐弟在学问上真有几分相似。
——都是学者派。
杜文甚至在每篇文章后写了自己的考察年份。
楚韵在封面的“不驯”下看到了一个小小的年份,按照推算来看,杜文是从七岁起就开始提笔记录这本书了。
楚韵余光扫了一眼杜容和。
他已经是她见过非常聪明的人,但杜文看起来也不比小荷老师差。
她在那么小的年纪已经察觉到了亲爹的不对劲。
这样的孩子,郎太太爱她疼她,无论她做了什么错事都盼着她活着也很正常。人都有爱才之心,何况是寄托了自己愿望的女儿。
以下是杜文笔述。
“我出生在一个旗人家庭,我的母亲从小告诉我,旗人是天下最尊贵的人群,而我流着满人的血,在旗人中身份也更贵重。不过我思来想去,都觉得在黄米胡同这件事也难说。”
“在我逐渐长大后,怪异的感受越发明显。娘想要我做妃嫔,但郎家兄弟姐妹们都跟我说——‘包衣只能趴在地上当哈巴狗儿’。虽然郎家舅舅对我很好,回头就打了兄弟们给我出气。但我依然觉得自己无论在哪里都格格不入。”
“这样的格格不入,是因为人分高低贵贱。在满人眼中,满人是第一等,旗籍满人是第二等,旗籍蒙人是第三等,旗籍汉人是第四等,包衣汉人是第五等,蒙人是第六等,汉人是第七等。这样来看,杜家是五等人,郎家是四等人。
这是血脉决定的,从下往上走,难如登天,除非有人能换掉自己的血。但爹娘总认为我们本来就该混到第一等去。我真不知道怎么混,难不成竟是要我要了大清的命,让他登基吗?”
“我不想做这些无聊的事。我心里也不认可满人的秩序。我是个姑娘家,嫁人比天大,姑且就按照嫁人的等级来分一分三六九等。
在我眼里,第一等人是商人,商人经常出门,嫁给他们有钱花,还不用常常伺候丈夫。第二等人是落魄儒林,酸秀才志存高远又始终不得志,大多只能寄情山水之间。游山玩水是人间一大乐事。第三等人是官员,姑娘家嫁过去只能做个管家妇,一生再难出门。这三类人尚且可嫁,剩下的便不值一提。
至于爹娘看重的爱新觉罗,我认为是下等人,宫门一入深似海,再出宫门是枯骨。嫁给下等人,我宁愿现在就下地狱。”
看完了这个楚韵终于笃定了,二姐确实是古代人,不然她在自己定等级时,一定会把自己定成人上人,而不是让其他人在自己头上拉屎拉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