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秦好女一个人扛了两个大包袱进来,这时都摆在门外,于是拉着楚韵往外看,指着两个包儿道:“暂时只拉了一辆车过来,瓜子受不得潮,若不能马上卖出去,能留在地里的都先留在地里了。”
这两个包袱也有五十斤,板车上还有一百五十斤放着没拉进来。
楚韵抓了两把新炒的熟瓜子儿给杜容和,道:“去年东西少,一点瓜子分下去一人磕两口就没了,今年既有了这么多,家里人咱们都给分一点尝尝看。”
杜容和也是这么想的,便让何妈收拾出十几个长木盒子,每个都往里装了半进熟瓜子半斤生瓜子进去,生瓜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加调料,京里人爱吃瓜子,虽说品种不一样的,但做法都相似,这个也没什么难的。
另外还给了一斤让秦家人一起吃着玩,这下可把秦家人心疼坏了,秦老爹看着道:“卖钱的东西怎么能自己人先敞开肚皮吃呢?这么多瓜子又卖不完,以后咱们把潮了的重新炒一炒,一个味儿,吃了也不比如今的差什么。”
楚韵的想法不同,又不是穷得立刻要饿死了,操劳一年种出来的东西,最香甜的第一口当然要自己先享受啊。
何妈把瓜子分出去以后,中午郎氏就让在大桌治了一桌菜请孝子贤孙一起用,吃完了大喇喇地问这个打算卖多少钱?
杜容和一听娘又在打呆了,人家卖几个钱关她什么事?再说这个也不是能放着全家的面儿一起说的事儿啊!这不是往外倒三房的底儿吗?赚个瓜子钱别人心里都门清有多少。
他插嘴道:“她不知道,种出来后东西都是我在管娘也别问她。”
郎氏听了,一面觉得儿子有出息能管得住媳妇一面又觉得儿子不给她面子,他是她的娘,问问怎么了?再说下边听着的都是从她肚皮里爬出来的,卖个瓜子儿有什么不能说的?她还看不上这三瓜两枣呢。
怒道:“瓜子儿能有几个钱一斤啊,还对着家里藏着掖着!让你说出来也是为你好,倘若算出来折了本,你哥你爹也能帮着出出主意。”
杜容和两手一摊,放了筷子道:“一两银子一斤,折不了!”说完,起身拉着楚韵跑了。
“卖的又不是金瓜子,一两银子,哪个冤大头买!”郎氏让这天价话吓了一跳,心里又觉得和宝不会说谎,不知怎么眼珠子一转,想起做生意第一笔钱都是赚熟人的话来,赶紧掉头嘱咐孝子贤孙:“他回头要是拿着瓜子叫咱们家里人一两银子一斤地买,谁也不许给他,听见没有!”
杜容泰杜容锦听得眼皮子一抽,磕着瓜子儿想,娘生了这么一连串,真是一点不了解自己生的是个什么东西,这杜容和就算真赔得裤子都掉了他也不可能回头对家里说一句软话!
众人又说了会儿话,听郎氏叽咕一阵大了的儿子不由娘的老话方散了。
杜容和这边已经带着秦家人摸到三元胡同去了。
这三元胡同在内城边缘,听说从前有一户住在此地的人家连中三元,从此就改名叫三元胡同了,周围人为了沾这个光还在旁边修了孔庙。
本来孔庙香火旺盛,不知哪一天来了个老太监钻到里边安家落户说什么都不肯走,这个庙就慢慢荒废了,里边的孔子像都被当地老百姓挪走了。
总之如今这个老庙里住的大多都是出宫后无家可归又没干儿子养老的老太监。
本来宫里宫外就看不起太监,等人一老裤|裆又是骚味,更没人往这头来了。这些人活不下去只好跑出去要饭,就算这样也很少有人接济他们。
还是宫里的小太监看着唇亡齿寒,回回出宫都带点儿吃的喝的穿的过来,远远往地下一丢就跑走了,跟怕什么脏东西沾上来似的。
久而久之靠近庙子的三元胡同就成了个小集市,里边卖什么的都有,只不过很多主顾都是溜出来找乐子的小太监。
杜容和之前不少东西都是小太监千辛万苦挪到三元胡同递给他让他出去销赃的。
杜容和来了以后熟门熟路地找到在茶馆里装大爷拍手大乐的小德张。
小德张以前和杜容和送过茶水,因为恨何显耀看不起他,还老在乌鸦尾巴上绑鞭炮丢进何显耀的屋子闹他,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小德张对杜容和别提多亲热了。
杜容和去年不常在内城,他干着觉得没意思,干脆拜了个干爹,给人洗了半年裤子后,如今已钻到一个汉人庶妃手底下做大太监了。
这汉人庶妃年纪小,也就十五岁左右,听说是有一年南巡老主子从路上带回来的,宫里人都说这个庶妃是农家女,脚底下到处都是土腥气,进了宫以后老主子跟把她忘了似的,丢在园子里一连一二年都没想起来这号人。宫里的宫女太监都看不起她,平时也多有苛待。
小德张的干爹也算号人物,看这干儿子孝顺逗乐,就指着这个庶妃说:“乖乖,干爹给你指条明路,与其在宠妃宫里做个端屎盆子的不如跟在他身边做大太监,迟早有你出头的份儿。”
小德张没什么上进心,他就是在前头待腻了想换个地方,也没想过自己收徒弟什么的,要是不幸人死了,他就想着去求一求杜三爷,让他随便找块地把自己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