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这群本家人进来后都拿着婆婆款,看自己看不上的在外头混得风生水起,干脆连活儿也不找了,成天指着杜老爷家拿吃拿喝,下头人该给上头上供,可百十号人他们也供不起,说两句人家就跑到池子里叉鱼跑到小花园砍观赏树送过来,挺着腰说:“吃吧,玩吧。我们在老家就是这么敬天地祖宗的。”
郎老太爷到郎老爷这边都统统供着,洪氏不当家时老是心怀怨恨,她老觉得家里有孩子不成器,就是让这群人给勾得,嘴里成天没个把门,这个说我们是“鼎鼎有名的钮祜禄氏”,那个说“我们跟xxx祖上是邻居,他儿子叉的鱼我们老祖宗还吃过。”
这些事都是洪氏当家后慢慢明白的,这么多年下来,当年郎家没亲眷,总受人欺负,得了什么好处都有一群人在外头笑眯眯地望着。这群眼睛长在天上的泼皮一来,这群人顿时就散了,甚至好多狗都绕着郎家墙根尿。
郎家本家当年来时就有百十号人,都成了汉军旗不说,这么多年人不仅没增多反而减少了,如今也就还剩四五房人住着。
其他生出来的子子孙孙,等老的一死,没出息的都让郎老爷一家塞在庄子上、军营里,看着还有点儿差事,可早就是半个家奴了。
从此外头倒觉得郎老爷这支才是主支,甚至本家人很多都闹不清郎家祖上谁是老大,他们不学汉人说话都以满俗为荣,刚开始京里人都说满语还好,日子过去这么久,这一代小的连怎么用满语说自己的名字都不会,一来二去就不乐意跟祖奶奶祖爷爷们说话。
有一天这群人长大娶了媳妇,媳妇们进来第一天就稀里糊涂地对着洪氏就嫡嫡道道地说了声:“嫡支奶奶。”
族里人有多少算多少都归他们管了,满人学了嫡庶套的还是老家那套,所以说是主家,实际上就是主子和半个奴才,这一句出来,主家人就什么都得听他们的了
洪氏吃了个大惊,算一算家里老老小小加起来估计得有一两百人,哇一声,道:“乖乖,咱家占了个泼天大便宜。”
其实这便宜早就吃了,郎家爷们儿一是靠打仗,二是仗着家里满人多,又指挥得动他们往上跑的。以前本家人说自己多尊贵没几个人信,满人跟满人也有区别,人家看他们乡里乡气的就说不是什么大户人家。
郎老爷父子衣冠楚楚地出门,再出带几个老家青年才俊交集,他不说话人家看老家人行为举止的纯正满风,就愿意猜他出身不凡,愿意给三分颜色。
可男人日子好过女人日子未必好过。郎老爷在外头顺风顺水了,家里仍有刺头儿捣鼓着要拨乱反正,尤其这些刺头儿学汉人学得不少,阴的阳的花样百出,洪氏苦不堪言,这眼力也慢慢锻炼上来了。
洪氏听这两父子说话就知道,杜老爷话说得好听,其实就是想留一个儿子在身边捏着。
这手段郎家都用过了啊!
可郎家是对着把他们驱逐出族内又想爬在他们头上拉屎的人干的!
这样洪氏还觉得郎家男人心狠,杜老爷用在儿子身上,她冷得哆嗦,叹:“鬼上身了吧!”看一眼车外头慢慢走着的杜容和,洪氏把人叫过来笑:“好孩子,你有个什么事,要记得家里还有亲娘舅在,你虽是姓杜的,可骨子里也流了一半你娘的血。杜家是满门忠烈,可人走茶凉,死人能帮活人的忙少,你爹要是拦着不让你走,你得自己拿个主意,郎九爷你还记得吗?”
杜容和打了个激灵。
他当然记得了,郎九爷就是搂着丫头乱来的那个表兄弟。把他吓得差点都不举了!虽然现在举了也没派上什么用场……
总之,郎九爷家里是头一个学汉字的,但他们不是好奇汉人怎么过日子,而是被奴隶勾到青楼里在女人肚皮上学会的,学久了,郎九家娶了一堆小媳妇,孩子也一个一个往外冒。
郎九的祖父看着不像话,他出钱在外头买了个宅子让郎九的爹娘带着莺莺燕燕出去住。眼不见心不烦。
郎九先是被爹娘带走学会了亲爹那一套,家里钱用完了,爹又眼馋几个兄弟在爹娘身边吃香的喝辣的,他不愿意回去就让郎九回去尽孝,每天把钱和饭菜送一半回去给他享用。
郎九本来就学坏了,在祖父祖母这里掰了一点儿过来,郎舅舅就想让他去外头先找个事做把污遭事忘了。
郎九爹死活不愿意,小儿子走了自己吃什么?于是要死要活地拦着儿子不让走,郎九怕人真出事就回爹娘那边想着看一眼,这一去就没回来。
郎舅舅的大儿子郎煜跑过去找人,一看隔夜饭差点都吐出来,——郎九躺在床上一口一口地抽大烟,郎老爹在下边亲自给他喂,五六天吃下来人早离不开那东西了。
离不开也就走不掉了。
郎舅舅没法子,总不能叫个瘾君子在外头走动吧,他只能转头叫了另一个人。
郎九虽然被接回了祖父祖母这边,可他似乎也知道自己好不起来了,所以人在家里也折腾得比以前更起劲了。成了亲以后有媳妇管着杜容和看着人是好了些,上次过去看见他,虽瘦得只有一把骨头,可偶尔还会嚷着要出门洗找个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