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楚韵手艺就那样,大部分时候都是她在指挥。
何妈就按她的要求,把鸡鸭剔出骨架,又把之前的大三牲放进三口大锅炖煮,往里加了些陈皮和当地的草药,等炖一夜,到早上再把米放进去。
至于肉,何妈便ῳ*Ɩ 提了把大刀刷刷片成涮羊肉似的薄片儿,用姜块、辣椒、加上牛油打底,做了一次小小的火锅。
辣椒今年收获少,但楚韵过了缺钱的劲儿,用起来也没那么扣门儿,之后再在屋子里烧炕接着种不就成了?
于是这这一顿她就放了三根晒干的辣椒进去,——太多也怕大家受不了。
杜容和和李二是京城人,在家是常吃锅子的,但今天这个川味儿的火锅两人确实还是头一回吃。
杜容和都不知道这个能不能叫锅子,甚至都没铜锅,何妈用的是一口大瓷碗放在盛了碳的小炉子上边儿。
辣椒的气味是有攻击性的,花椒的味道是有攻击性的,姜的气味是有攻击性的,咕嘟咕嘟冒泡的汤也是有攻击性的。
楚韵在旁边夹了一块儿裹满汤汁的豆腐,一下就被这碗攻击性极强的火锅征服了。
它的味道很淡,或许只能说得上是广东人的微辣,但里边一点点熟悉的辣味,让她感到那么亲切。
今儿放的是试吃版,家里一人半碗分下去就没了,想敞开肚皮吃川味火锅,还得等上至少四个月。
楚韵对这碗火锅的辣味不敏感,胡里正一吃就痛得嘴巴微红,浑身冒汗,额头上青筋都爆了出来。
胡狸娘舔了舔嘴巴,感受到舌尖的痛快,道:“楚姐姐,这就是辣呀?”
楚韵点头,问她:“好吃吗?”
胡狸娘辣得也开始流汗,道:“肉好吃,菜也好吃,辣有点痛,但如果能天天吃肉,我愿意天天痛。”
楚韵就笑了,这是说,胡狸娘不喜欢吃辣。
大家都没吃过辣椒,加上又有胡椒、大蒜、各种香料,一时间都在擦汗。
像李二吃了一口就停了筷子,嘴巴还肿得老高的三娘蹲在他旁边流口水,伸嘴要舔李二的手。
李二闻了闻三娘的狗嘴,没闻见怪味才让她舔了两下。
这边杜容和倒是发现自己竟然挺喜欢吃辣,一口气吃了半大碗,嘴上红彤彤亮晶晶的一片。
楚韵看着三娘的嘴,道:“别吃了,我看你都受不了了。”
杜容和拦着不让说:“这个吃了真够痛快的,难怪你折腾这想要辣椒,冬天人有这个吃,都不用费粮食饮酒取暖了。”
胡家人一愣,好像身上真的不冷了。
这个时候,厨房煮的红枣姜茶也好了,小丫头进来一人分了一碗。
姜茶配火锅,人吃了马上就从心口向四肢涌出暖意,人再跺跺脚,便整个人都暖和了。
步大娘慢慢喝了一碗下去,感受了一会儿,瞪大眼睛,道:“我在十二月出汗了?”
胡狸娘看看娘,摸摸自己再看看周围人的额头道:“我们都出汗了,这个辣椒原来和姜一样,是药呀。”
第165章 喜宴
一种让人舌头发痛的食物不会在习惯了清汤寡水的古代多受人待见, 但一种吃了能让人发汗暖身的药材在丰年乡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老百姓舍不得蜡烛,胡家人是傍晚趁着天亮来楚家尝的饭菜,吃完了回去时天都还没黑, 路上也有不少干完农活回去吃饭的乡民。
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冬天都只有一件缝缝补补又一年的御寒棉衣, 棉衣到了春天, 棉花取出来收好, 衣裳就能做单衣过春秋。
十二月初的天气已经冻得人浑身哆嗦, 但这还不算是最冷的日子, 于是许多人都没敢把压箱底的厚衣服取出来穿上, 不然到了土地化冻的时候人就抗不过去了。
于是茶余饭后, 乡村聊天日常就从谁家发了财变成了谁家穿得暖。
胡狸娘一家吃了姜茶和微辣小火锅,身上一点也不觉得冷,胡大爷正值壮年,火气壮, 这时甚至把打了几块补丁的外衣脱了下来。
路上有人看见, 眼神就有些痴呆,缩着脖子道:“胡大爷, 这么冷的天, 怎么不穿外衣?”
胡大爷道:“吃了楚家人种的辣椒和姜茶, 冒了一身汗,穿这么多好不痛快。”
周围的乡民听了不信邪,还跑过来摸了摸胡大爷,七八只手上上下下摸了一通,把胡大爷毛都摸立起来之后,乡民发现手下的人果然是热的, 便开始讨论楚家种的那个辣椒和姜是不是什么京里来的好药材。
胡家人也说不出那些究竟是什么,只能只支支吾吾地说——明天来吃就知道了。
有了这一茬, 再加上白天修坟的排场,乡里人晚上睡觉都在吃饭,那个姜可能是什么肉吧?那个辣椒也是肉吧?
流了一晚上口水,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乡里人就开始收拾妆容打算来楚家吃席。
本来乡下人家没有那么多讲究,空手来了也不算什么,下回自家开席再把人叫回去就行,但既然楚家出了较为贵重的食材,很多人就不好意思了,于是还穿了家里较为体面的衣裳,废柴禾洗了把脸过来,甚至很多妇女还自发要来厨房帮忙。
认识楚韵的姑娘们收过了楚韵从京城带回来的糖,便各出了一根丝线,卷成了一大圈打算送过来给楚韵做添妆,希望她的福气能够聚沙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