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让“史”或者“令史”来教导学生。
  《内史杂》规定,“非史子也,毋敢学学室”,所以有很多观点都认为在学室中学习的人,都为国家预备官员。
  这也是为了弥补大量读书人都为六国贵族,并且不愿投身秦朝做官的官员空缺。
  始皇的眼界和布局在某种情况上来说,的确十分超前,这也是许多人在两千年后还依旧如此怀念他的原因——若当时他能多活二十年,秦朝必定安稳许多,若扶苏继位,有仁政思想的他对内修养生息,整个世界的格局都会和现在大不相同。
  所以此时嬴政便又从后世的学校中得到了启发。
  若把知识划分为低,高,大三类。
  那岂不是可以让学了低类知识的人去做符合低类知识的活计,学了高类知识的人去做高类知识的活计。
  不过此时的他又有一个疑问。
  徐姑娘都学了大类知识了,怎么连他之后的皇帝顺序都说不出来。
  难道这和她口中的‘艺术’有关吗。
  专门教导艺术的大学......那想必一定也有专门教导律法或做官的学校吧。
  几位皇帝都在头脑风暴,但几个孩子却一个比一个骄傲的报出来了自己的成绩和学校。
  徐雪筠一听,好家伙,就算不是985,211的,也都是一本。
  也是,毕竟从小到大哪里偏科就哪里请家教一对一辅导。
  早几年,也不用很早,就在徐雪筠高考报名的时候,她周围的风气还多偏向于出国留学,但这几年随着中国的地位在国际上水涨船高,国内外的认可度也更强。
  能够把孩子留在国内的家长都留在国内了。
  当然,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相较于五六年前跟上来不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你怎么跑那么远,去黑龙江念大学了。”她担心的拍了拍周翎采的肩膀。
  她家是浙江的,这温差一下那么大,能适应得了吗?
  康熙疑惑:“黑龙江的......大学?”
  龙兴之地的大学吗?
  他刚才听着这个姑娘说她考上的好像是......哈尔滨工业大学。
  直白又古怪的名字。
  而且,此时的黑龙江还是发配犯人的地方,电视剧中常出现的宁古塔就在那。
  这个看着娇娇弱弱又性格活泼的孩子竟要跑到那地方去念大学吗?
  后世之人的求学之心可真坚定啊。
  黑龙江省在汉代以前,被肃慎、秽貊、东胡、扶余等占据,并未纳入中国版图,所以嬴政和刘彻都是一脸疑惑,李世民则皱着眉头,好像隐隐猜到了是什么地方。
  因为黑龙江在古代并不叫黑龙江,而叫弱水,苏轼的《金山妙高台》中,‘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中的弱水所说的便是黑龙江,指的便是汹涌的河流,只是后来又被引申为爱情的象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中的弱水便是如此。
  黑龙江这个名字便是出现在辽朝,辽朝有许多人都并不清楚它的时间,因为并未出现在朝代歌中,它之后是金,金后为元。
  所以几人中只有朱元璋一听就明白这黑龙江在哪了。
  于是便也显得十分震惊:“去黑龙江读书吗?”
  不是,中原没夫子了吗?
  上个学还给自己搞流放了。
  第20章
  在朱元璋的一番解释之下,其余几人和观看天幕的众人也都明白了黑龙江是什么地方,无不用震惊的目光看着被徐雪筠挎着的小姑娘。
  黑龙江和岭南从古至今都是流放犯人的去处,主打的就是一个南北互调,北方罪犯流放岭南,南方罪犯流放宁古塔。
  而江浙一带被称为鱼米之乡,因地理原因稻谷一年两熟,气温也较于适宜,人们不需要耗费太多的金钱与精力在养活自己或制作冬衣上,小有积蓄的人则更多。
  在隋唐之前,南北还并未表现出更大的差异,直到汉朝结束,迎来了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曾有三次衣冠南渡,每一次都是对当前政权以及所有世家的重新洗牌,是这片土地上所有人的灾难,却也变相促进了江南一带的发展。
  这三次分别是西晋末年,晋朝八王之乱导致国力空虚,五胡乱华,北方沦陷,世家子弟纷纷逃向南方。
  唐末安史之乱,唐玄宗入蜀,李唐偏系子弟在江南建立南唐。
  北宋末年,赵构逃到杭州,建立南宋政权。
  在三次衣冠南渡的加持下,南方的经济超越了北方,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
  但就算几人不知道这三次衣冠南渡所导致的经济中心变动,江南和弱水选哪个他们还是很清楚的。
  徐雪筠不知道他们在嘀咕什么,还以为这几人也是从小生活在南方,所以对中国几乎最北方的地方同样担心。
  “听说那边冬天外边气温零下好几十度呢。”她皱着眉,真心替她担忧,“冬天怎么出门啊?”
  周翎采却一点也不担心:“我之前去旅游过,没你们想的那么可怕。”
  她在富硕的江南中的富硕之家出生,这也养成了她说话做事极有主意的性格。
  她家是搞机械的,她哥没兴趣,她有兴趣。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械工程属于全国顶尖,她既然有这个能力,又为什么不去掌握呢?
  当然,清华的机械工程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几乎不分上下——但,是她不想上清华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