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但很快他们就明白了。
  只一晃眼,周身的环境便变化成刚才他们在天幕中所看到的样子。
  大人们惊愕不已,不敢乱动,但天不怕地不怕的小孩只知道有好吃的东西,纷纷伸手。
  他们不知道畏惧,眼睛里只能看着红彤彤油乎乎的五花肉,晶莹剔透的糖葫芦和闻着奶香味,又香又甜的蛋糕。
  “娘,娘,好好吃啊。”
  有接受事物快的人立刻便回过神来,这是天幕让他们随便吃的意思。
  有人一手一个鸡腿,左右开弓,大快朵颐。
  有的刚还在饥饿中,现在什么都顾不上,闷头扒着白米饭。
  有的不愁吃穿,只好奇的品尝没见过的食物。
  有的则跪在地上,感谢上天的赐福。
  今夜,所有的世界,没有人受饥寒之苦。
  几人吃完饭之后便一直惦记着兜里还没花出去的一百五十块钱——这可是限时的,要是不花出去,那不得亏死。
  刘彻都为自己而感觉到心酸,他什么时候过过这苦日子。
  接着又催促着徐雪筠带他们在商场里逛一逛,什么叫吃完饭还要休息,吃饭难道是个很累人的活计吗?
  徐雪筠瘫在椅子上不想动,为了不让这几位大哥觉得亏本,她刚才可真是猛猛塞食物吃了超过他平时一顿半的分量,而且因为周边没什么好玩的地方,所以她上周才刚来逛过商场。
  “你们想买衣服还是什么?”
  衣服?
  五人纷纷摇头,他们并不缺衣服穿,这么宝贵的钱也不能拿来买衣服。
  但他们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为何刚才上来的一路看过来的铺子里,衣物的料子大多是棉?”
  麻呢?
  棉花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但真正开始范围种植还是在宋末元初,并且也只是小范围种植,并且在宋元之前的棉其实是绵,和现在的棉花相比,木棉可以用来填充衣物或头枕,但却不能进行纺织,御寒能力也会更差。
  在此之前,棉花多产于新疆一带,很少会有汉人不辞万里跑到遥远的新疆,只为带些棉花回来。
  那人们用什么御寒呢,答案则是麻和皮毛。
  但麻的御寒能力太低,皮毛又太过昂贵,所以在古代,御寒是一件非常让人头疼的事情。
  徐雪筠想说什么,但又闭上了嘴。
  几人疑惑地看着他,不解其意。
  “我说错了你们又要笑我。”徐雪筠还没有忘记刚才的事情。
  朱元璋啧了一声。
  还挺记仇。
  但他对这个问题本就十分想要知道答案,因为他一直在寻找皮毛的替代品,所以站起身来,一本正经的给徐雪筠行了个拱手礼:“是咱错了,咱刚才嗓门太大了,现在给您赔个不是,您大人有大量,就原谅咱吧。”
  但天可怜见的,谁笑她了,这不诽谤吗。
  不过现在可没人敢反驳徐雪筠的话,都等着她给答疑解惑呢。
  他一本正经行的礼看在徐雪筠的眼里却是他故意开玩笑,哼了一声,也没揪着不放,揉了揉肚子,想着要从哪谈起:“要说棉花的推广,得和两个人有关。”
  “第一个是宋朝末年的黄道婆,第二个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被众人行注目礼的朱元璋:“???”
  这里面还有他的事?
  *
  徐雪筠对正经的历史知道的不详尽,也就知道些自己感兴趣的,比如自己喜欢的吃食是什么时候推广的,冰嬉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但这个很少有人知道的棉花的历史她还真的清楚,因为她小的时候家里曾经考虑过自己承包棉花基地,控制成本,只不过后来又放弃了。
  但当时跟着家长东跑西跑的她却也知道了不少东西。
  “在宋朝以前,中国土地上所说的棉几乎都是木棉,那种棉并不适合纺织,所以棉布也就只有在进贡的时候会出现。”
  “我们现在所种植的棉花是从印度和阿拉伯传过来的。”徐雪筠说着说着还感叹一声,“这两个地方的好东西还真不少,好多吃的穿的都是从那传过来的。”
  几人默默的把印度和阿拉伯这两个名字给记住,继续听徐雪筠的讲解。
  “宋朝,棉花几乎是同时从海陆两个方向传了过来,不过一开始是作为观赏花卉种植的,我也忘了过了多久了,反正是过了很久才有人发现它可以用来纺布,于是在南方沿海一带开始有人进行纺织。”
  “黄道婆就是其中的一员,但她却不是为了自己纺织,她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十二三岁就被卖去当了童养媳,不仅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还要纺布到深夜。”徐雪筠在幼时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就为她惋惜过,现在再读来还是替她难过,“要是现代她这么勤劳,不说发大财也一定能过上很好的生活。”
  但她没有,她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
  “后来黄道婆遭受公婆、丈夫又一顿毒打后,被关在柴房里,不准吃饭和睡觉,她终于下定决心,逃离这里。”几人猜测,应该就是这次逃离,才让黄道婆成为了推广棉花的两位重要人物之一。
  果然,徐雪筠下一句便说道:“也是这次逃离,让她碰到了善良热情的黎族人民。”
  当时黄道婆躲在渔船上,随船到了海南,在宋朝末年,人们对女性的欺压已经十分严重,一个孤身前来的女性在哪里的日子都不会好过,可黎族人民却十分同情黄道婆的遭遇,接纳了她,并且还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她纺织技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