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她把这事分享给了上官婉儿,本来以为会得到同样都是刚毕业大学生的共鸣,却没想到。
  上官婉儿:不赞同的目光。
  见两人这里情况不对,几人立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于是。
  不赞同的目光+5。
  他们将三四点钟换算一下自己朝代的时间。
  苏轼没过脑子:“你睡着的时候,我差不多都该起了。”
  这个是有多种原因综合的,一是因为古代缺少照明工具,烛火亮度暗,若是想要能够在房间自如视物,所需花费便高。
  人们便习惯在白天工作或学习,一般在二更(亥时,21-23点)睡觉,五更(寅时,3-5点)起床。
  冬日可能会睡得更早些,起得更晚些。
  徐雪筠还以为他是在夸大,但这也足够让她不可思议了:“你们总不能没熬过夜。”
  因为要下地,所以几人现在都换上了天幕为他们准备的现代服饰。
  苏轼揉揉鼻子,全然不顾他日后会半夜喊起来的张怀民,十分确定:“没有!”
  李白倒没这么决绝,因为喝酒喝到半夜,睡到天亮才起也是常有的事,只是:“也不可太.....”
  他想说些什么,又不知道该从何劝起。
  因为徐姑娘已从‘大学’毕业,现在每天的睡眠时间都十分充足。
  徐雪筠举手投降:“下地,下地,我请你们吃烤玉米行吧,我亲自烤。”
  有过调查,喜欢吃糯玉米的人数是喜欢吃甜玉米人数的近一倍,不过这也和地区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北方会更爱糯玉米,而南方会更爱甜玉米。
  而徐雪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甜玉米党,半口糯玉米都不吃。
  所以玉米地里多种的其实是糯玉米,只有一小块地方是单独给她种的甜玉米。
  诸葛亮早先便发现了,徐姑娘似乎对食物的历史知之甚多。
  所以他便引导着问道:“这玉米是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刘备笑容满面,很想谦虚,但抑制不住的骄傲。
  丞相不愧是丞相,瞧瞧这说话的艺术,这么快就找到了和徐姑娘相处的方法。
  这一下徐雪筠可打开了话匣子。
  “当然是明朝了,明朝的时候造船业发达,所以有不少好东西都是那个时候传过来的。”
  只可惜传过来也没用,好像都没多少人种。
  朱棣啧了一声。
  怎么不是在他的朝代传过来的,要是在他的传代传过来的,他早就种满大地了。
  不过现在也不差什么,没传过来,他可以自己派人去找啊。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我听我奶奶说,一开始好像叫......玉蜀黍,本来是正规的名字,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都开始叫玉米,玉蜀黍成了俗名。”
  不过各地有许多关于玉米的俗名,比如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棒子、珍珠米......徐雪筠觉得说不定是因为蜀黍这两个字有许多人不认得,没有玉米好念。
  “还有叫做碌谷的,你听它发音,碌谷,六谷嘛,因为我们中国以前都说五谷杂粮,出现了一个玉米不能放在五谷内,但加上又有很多人不适应,所以喊玉米六谷,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徐雪筠只是示范了两下该怎么收玉米,见他们学会后就停手了。
  谁知道最近来的客人怎么总是想往地里面钻,他们收三天就走了,她可天天在这,天天收她可受不了。
  杜甫话最少,干活却最踏实,一招一个把式,很快旁边就收了一小筐。
  李白的皮肤白,一看就没干过什么重活,割这一会也热的受不了:“没有像收小麦一样的收割机吗?”
  徐雪筠都无奈了:“大哥你睁开眼看看,我们一共才种了这二亩地的玉米。”
  还专门搞个机子,不值当啊。
  而且玉米比其他作物好收多了,玉米杆基本上都在腰部以上,抓着一砍玉米就下来了。
  主要是徐雪筠平时就不爱吃玉米,偶尔能吃个甜玉米,剩下的玉米都是客人来的时候客人吃,或者是加工成其他的物品。
  “比如玉米面,大碴子。”
  说着说着徐雪筠还真馋了:“冬天的时候熬一锅浓浓的玉米大碴粥,里面放上多多的糖,真的可好喝了。”
  那是她唯二觉得糯玉米比甜玉米好吃的时候。
  “玉米好像还有一种产量大但口感不好的品种是用来做饲料,市面上还有玉米油卖,不过我家里面倒没做过玉米油。”
  她好像也没怎么吃过玉米油,一般都是吃豆油或者花生油。
  几人在过来的时候本就被这个产量震撼住了,现在一听这玉米还有这么多用途,人吃也可以,储存起来冬天吃也可以——听着比红薯和马铃薯要耐放很多,还能喂牲口还能榨油。
  这不妥妥的好东西吗。
  就算徐雪筠后来补充到不能大面积种玉米,说是有什么会传染玉米的病,他们也依旧觉得玉米是好东西。
  因为王朝时代,农户种什么,就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知道玉米的弊端后想办法避免就好,万不能因噎废食。
  “可以上个链接吗?”诸葛亮现在已经很知道该怎么不着痕迹的让徐雪筠去做他想做的事,“我觉得我们农家乐的玉米品质比外面卖的好很多。”
  果不其然,给孩子兴奋的脸红扑扑的,拍着胸脯保证自家的所有东西品质都可好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