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这哪是逛博物馆啊,这是逛他们家啊。
  赵匡胤虽然知道了他们宋朝皇帝的陵墓基本上没一个留下来的,心情很是不好,但因为他早就知道宋朝之后的历史,比起那乌糟糟一团的官场和皇帝,陵墓被盗这件事也只是让他痛心了一下。
  赵匡胤觉得这可能就是痛着痛着就习惯了。
  所以现在见一堆人围着一个他看来平平无奇的汝窑盘子在看,他还能勉强扯起嘴角:“后人这么喜欢盘子吗?那之后让人烧一些好看的,专门留给后人看吧。”
  只希望能够留到那个时候。
  李世民也是如此,可能痛着痛着就习惯了,见徐雪筠很喜欢唐三彩,也说要烧几件留给他们看。
  随手的事情。
  徐雪筠看到了陆游的《剑南诗稿》,突然想起来了一件事。
  “我记得《剑南诗稿》里有一句是‘积愤有时歌易水,孤忠无路哭昭陵’,他不是宋朝的人吗,为什么要去哭昭陵呢?”
  这种时候写哭宋朝的皇陵不是更好吗。
  虽然讲解员女士说有不少陵墓被盗了,但那也是宋朝末年的事情了。
  米芾站在她的身边,和她隔了一臂的距离:“因为唐制‘有冤者哭昭陵下’。”
  意思就是可在昭陵前痛哭,以示有冤,请朝廷有关的司法部门勘察。
  “所以在此之后人们就用哭昭陵来代指申冤,或有冤不得申之典。”
  徐雪筠恍然大悟的哦了一声,觉得受教了。
  原来是典故啊。
  不过:“那宋朝真的有去哭昭陵的人吗?”
  米芾沉默了一秒,想着正在观看天幕的朝廷上下,不知道该说不该说。
  这种事情说出来真的很得罪人的。
  赵孟頫却不怕:“李洞《策夜献廉诗》也说过,‘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痛哭一生休’,在宋朝去哭昭陵其实挺常见的。”
  不过都是隔空哭,也没谁真的跑去昭陵前去打扰唐太宗沉睡了。
  毕竟车马不便,还都要上班。
  李世民欲言又止,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评价什么好。
  倒也没觉得不行,反正这赵孟頫不是说大家都是在心里或者在诗里哭,没有人真的跑他陵墓前面去哭。
  只是还是觉得有点奇怪,宋朝那么多皇帝,没一个能去哭的吗?
  徐雪筠逛到了复原出展的古代服装和头冠,被惊艳的长长哇了一声:“好漂亮——”
  粉色的,如同枝叶一般伸展开来的头冠。
  虽然觉得会很重,但徐雪筠觉得如果是她带上,她一定觉得自己像是仙女一样,无论吃饭还是走路,又或者是说话都会端起来仙女的范。
  看了好一会儿拍了不少照片之后,徐雪筠才依依不舍的离开这个头冠,然后看向了旁边又一件粉色的展品。
  秋操杯。
  奇了怪了,她怎么觉得好像之前去其他地方的博物馆里面也看过这个杯子。
  不过上次只是匆匆一瞥,这次徐雪筠认真的弯下腰来看了一下这件展品面前的小牌牌才知道原因,因为这是相当于古代的纪念品,是为了纪念光绪年间一次演练下发的杯子,就相当于现代的纪念水杯。
  徐雪筠默了一秒,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很奇怪,为什么觉得古人没有纪念杯。
  不过好像感觉古代和现代之间的隔阂消失了一瞬。
  她又继续向后逛着,各式各样的青铜器,陶罐,摆件或者是复原的古诗字画,还有服装。
  赵孟頫几人还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字或者画。
  不得不说心情真的非常复杂,这种经历和体验可能也没几个人会拥有了。
  赵孟頫听了一会别人对自己的夸奖后就离开了,路上遇到了颜真卿,和他打招呼,却见他呆呆愣愣的站在原地,好像双耳未闻一样。
  他抬头望去。
  一幅浑朴苍穆又筋骨凝练的行书。
  颜真卿《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也是大名鼎鼎的,《祭侄文稿》。
  赵孟頫嘴唇微动,下意识想要安慰却哽在了喉间,连一个气音都发不出来。
  这种事,又如何能安慰的了呢。
  书法家最能够看出来字中的情绪。
  看着面前这幅‘自己’的作品,扑面而来的窒息感让他连呼吸都不畅快。
  悲痛欲绝。
  到底是什么样的难过,才会让他不停的涂改,不停的出错。
  一个字一个字的向下看去,颜真卿只觉面颊微凉。
  短短二十三行,却像是怎么也看不完,怎么也看不懂。
  日后竟如此——竟如此吗?!
  徐雪筠找过来的时候,颜真卿已经被赵孟頫扶着去旁边坐着去了。
  李斯站在两人面前,不动声色的挡住了颜真卿的面部。
  徐雪筠没发现什么,和他聊什么时候回去的事情。
  整个博物馆基本上都看过来一遍了。
  这次天幕并没有发放任务,李斯觉得可能是因为天幕也知道他们在看完今天的展馆之后情绪必定糟糕,谁也没有做任务的心情。
  那就走吧。
  赵孟頫给颜真卿递了一包徐雪筠早上放到他背包里的便携湿巾。
  王羲之也过来了,他大概是几人中最淡定的一个,因为他之后所经历的事情他其实大概都能猜的到。
  不过证实了而已。
  不过心中也依旧有些微的刺痛,所以在徐雪筠提出回去休息的时候皆纷纷同意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