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但这并不是单指葡萄酒珍贵,葡萄就不珍贵了,实际葡萄要比葡萄酒还要珍贵,因为葡萄酒酿造出来之后起码也便于保存了,但是葡萄却很难能够从西凉传到中原。
  历史上有多个和葡萄珍贵有关的故事,比如陈叔达为其母亲在唐高祖宴席上打包葡萄,被李渊看到了,便问他原因,知道是他母亲想吃后赏赐了许多名贵布匹,让他用来换取葡萄。
  又或者是魏晋时期的魏文帝曹丕,‘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葡萄石蜜乎?’,在古代龙眼和荔枝这两样物品的珍贵和难以运输已经不用多说了,而曹丕把它们和西国,就是西凉的葡萄比较,也证明了葡萄在当时的珍贵。
  只不过古时候的葡萄味道并不美味,反而大多酸涩,和现代人工培育后的葡萄完全可以说两模两样,所以难种植,味道不好吃,又难以运输,这些都导致了,哪怕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引进了葡萄,但在宋朝时期,葡萄都没有多少人吃过,只有葡萄酒可以品尝。
  好酒的辛弃疾在宋朝时期也喝过葡萄酒,只不过非常稀少,非常难得,这让他对于下午的葡萄酒酿造之旅其实也非常期待,并且这次后世之旅让他也吃到了葡萄,他觉得不愧是能酿出来葡萄酒的葡萄,无论从外貌还是味道来说都十分美妙。
  肉眼看着像是紫色的珍珠,提起来沉甸甸的,在后世的灯光照耀下,每一颗上面都倒映着人影,还有莹润的光泽。
  圆润饱满,光滑细腻,并且不仅好看,味道也让人意外,一口咬下去,首先感受到的是果肉,清甜酸涩,可又会在咀嚼后察觉出来其中的甜味,新鲜的果肉微脆,可抿一抿就全部都化成汁水了。
  辛弃疾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对胃口的水果,也不知道他在五十七岁的时候才吃到了葡萄,并且惊喜地写下了一首《赋葡萄》,其中表达的感情姑且勿论,但其中有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幸好你没有把它拿来酿成西凉的葡萄酒,而是让我这个口干舌燥的老头吃到了。
  李白见辛弃疾夸赞葡萄的味道美妙也不禁点头表示赞同。
  他如果用后世的话来说,那就是一个‘富二代’,自然见过葡萄,也吃过葡萄,并且当时的诗人因为葡萄的难得,所以基本上见一次吃一次就会给它们留一首诗。
  李白有,‘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杜甫有‘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甚至就连现在在现场的白居易都在《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中写过‘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蒲萄’。
  其中李白的这首诗重点不在葡萄,不过他的诗句可以让我们知道在当时的葡萄酒是绿色的,而不是我们现在印象中的紫色,这不仅是因为葡萄的品种,也是因为当时的酿造手法和现代不同。
  但——因为他们来的时候比较早,那个时候农家乐的葡萄还没成熟呢,所以他们没有要到葡萄的种子,此时正眼巴巴的瞧着天幕上,希望有人能够要来后世又大又甜又脆的葡萄品种的种子,再把后世的葡萄种植方法给学过来。
  这样他们也能像徐姑娘一般,躺在院子里摘葡萄看书了。
  辛弃疾不知道他们的想法,但即使知道估计也很无奈,天幕这次因为他们没有在农家乐中,所以压根就没说上架商品的事情。
  只期盼着之后谁来到能够记起他们的葡萄吧——最好能够将种植方法一并学来。
  但辛弃疾这次学不到葡萄的种植方法,他觉得自己能够学一个葡萄酒的酿酒方法也是不错的,触类旁通,后世酿葡萄酒的方法,说不定和酿其他酒的方法之间有联系。
  昨日晚会,他喝了些别人的酒,本只是盛情难却下的客气,结果一下子就把他给迷住了。
  一入口,先是酒特有的辣嘴和苦涩,但——又辣又爽,一口喝下去之后像是一团火,从喉管落到了胃中,醇厚的味道在整个鼻腔中蔓延,紧接着又感觉到了一股果子熟透了的香甜味,糅杂之下,让辛弃疾不自觉的一口接一口,如果不是还记得自己在后世,并且还担任着导游的职责,要照看好其他人,他恐怕早就喝得黑天昏地,不知今日是何年了。
  武则天也喜欢吃葡萄,所以她也对于这次没能把后世的葡萄带回去颇有遗憾。
  不只是她,李世民也喜欢吃葡萄,可以说整个唐朝皇室都喜欢吃葡萄,葡萄是当时皇室的贡品之一,唐朝时期水果又稀缺,哪怕葡萄大多酸涩,但是难得的美味了。
  “也不知道下个上去的是谁。”李世民很惆怅,他去的时候葡萄还没熟,长孙无忌去了,结果又不在农家乐里。
  想吃个自己喜欢的水果真难。
  哪像徐姑娘,自己家种不说,平时还能用那个神奇的‘外卖’点来,人家送到门口,甚至想吃新鲜的,原产地的,坐个飞机,几个小时就跑过来了。
  李承乾咽了口口水,但表面上还是像小大人一般一本正经的安慰李世民:“耶耶,夫子说过,君子食无求饱。”
  原话是孔子在《论语》中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强调君子在饮食和居住上不应该过于追求。
  您都是大人了,少吃点也没事的。
  随即又小声默念道:“但承乾还小。”
  还不是君子。
  吃点好吃的应该也没事吧?
  李世民被他气了个倒仰,牙痒痒的捏了捏李承乾的小肚子:“我看承乾才是该控制控制饮食了,怎么瞧着这月比上月胖那么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