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但在古代,一个国家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它的供给主要还是依靠自己,而商品的交换本质上其实是实物的交换,如果没有粮食,那么商品即使交换再多,也只是一场泡沫。
  ‘边利归于兵者强,市利归于农者富。故出战而强、入休而富’,所以在古代重农抑商其实是因为国家打仗需要人口,需要粮食,需要这些实体经济的支持,而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金钱数字,通过强农达到强兵,最终再通过强兵达到强国的结果。
  可是......这不是有粮食了吗?
  天幕带给他们的,能够让人吃饱的粮食。
  而且朱元璋也有点想要和徐姑娘口中的国外做点‘生意’。
  没有商人那让谁去上啊,总不能让他去上吧。
  他可是听说了,国外有不少好东西,就算不提他们当地的特产就光说地图上那些一个个产金银的地方,他还没忘记呢。
  买得了就买,买不了就打,打不过就逃,逃回来养精蓄锐再去打。
  作为能够上天幕的所有朝代中最靠后的一个,也是和后世最相近的一个,朱元璋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改变,实际上他的心里吭哧吭哧藏着一肚子坏水呢。
  因为他们的条件够了啊。
  地盘又大,百姓姑且能自给自足,人口也多,估计在家闷头生个几年人口就上来了,造船技术达到顶峰,国家的权力也算是基本把握在他的手中。
  已经具备了改革以及创新、探索的前提。
  就只剩下一个条件。
  那就是他能下定决心。
  因为改革这两个字听起来很美好,不少人以为只要改革就一定能够带动这个国家更进一步,但实际上历史上有关于改革的争吵那么多次,不仅是因为每次改革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更是因为改革它是有两面性的。
  历史上留有名声的自然是改的好的,那改的不好的呢?
  所以每一个国家在面对改革的时候,都是慎而又慎,斟酌了再斟酌,才能下定决心,尤其是这种会改变一整个国家的政治意向。
  重商还是抑商?或者是任其自然,让它自己发展?
  光是这个简单的问题,都能在朝会上吵一个月还多。
  但是经历了天幕让他们参与的这场游戏,朱元璋不能说是开窍了,但起码也没有那么坚持自己之前的想法了。
  他也似乎明白了天幕为什么要让他们都参与进来的原因,并且还和他们一直心心念念的杂交技术放到同一拨人的身上,参加完这个比赛演练,他们就要去杂交种子培育基地,亲身学习杂交技术了。
  是为了告诉他们,商和农,都很重要,并且可以并行发展吗?
  天幕从来不直接对他们说教什么,所以朱元璋一下子也摸不清楚自己的想法到底是不是天幕原本就要告诉他们的。
  不管了,先比赛再说。
  在这十二个季度中,大家的排名都一直在浮动,一会儿你超过了我,一会儿我超过了你,王翦和桑弘羊两个人的排名更是每隔一个季度都会有变化。
  直到最终来临。
  第一名,桑弘羊。
  大家现在都聚在一开始的那个小会议室里,听到徐雪筠念出这个结果时,桑弘羊即使尽力按捺住自己的得意,但在徐雪筠说话时微微上挑的眉毛还是暴露了他的真实心情。
  他可是一个人带着一堆后腿在战斗的!就这还拿了第一,得意一下怎么了?
  第二名,王翦。
  虽然他们一开始的想法十分大胆,并且初见成效,但想法归想法,实际上的运营操作他们还是没有桑弘羊有经验,最终落败。
  第三名,陆游。
  他算是逆袭,因为在第一季度的时候,他还在破产边缘徘徊,结果起死回生,并且勇赶一二。
  虽然因为资本一开始就不如第一二名,所以还是没有赶上,但差距已经变得很小了。
  第四名,朱标。
  他从一开始便处在中游,即使没有太过亮眼的表现,但却十分稳得住,和朱元璋的想法不谋而合。
  第五名,杜如晦。
  说是第五名,但其实他和第四名的朱标只差了不到三十万的利润,如果放在第一季度来看是很大的差距,但是在第十二个季度,这个差距已经是小的不能再小了。
  李世民也开始像朱元璋一样反思起来,是不是要在之后关注一下经济的问题。
  不过要从什么渠道招揽人才呢?莫非也要开科举吗......好像不太行,行商和做题似乎没什么关联。
  而第六名,刘备。
  他这个第六名可是一点也不冤,现在已经处在破产边缘。
  因为自己当前朝代的所有人都能在他的频道上发表意见,但是因为没有一个压得住的人,所以蜀汉,东吴,曹魏,这三帮的人吵的简直不可开交。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刘备一会听这个,一会听那个,可不就把工厂搞得乱七八糟的。
  然后,这三方没一个人出来认领责任,反而都互相认为是对方的策略出了错。
  “如果早就听我的——”这是他们三个阵营现在争吵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刘备:“......”
  虽然他在经商一道看起来也没什么天赋,但是如果有下次,他还是自己来吧。
  根据他们的排名,天幕发放了奖励,从六百元到三百元,这让排名靠后的几人大大的松了口气,起码每一名的差距只有五十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