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尤其是武将这边,压力特别大,毕竟项燕的名声大家都有所耳闻。
  具体就是,在众人的眼中,项燕之于楚国就相当于赵国的廉颇,秦国的王翦,都是当世响当当的武将。他的到来就代表着秦国武将排名的大洗牌,加上项氏一族本族旁支上百号人,都可以跟王翦和蒙武将军当庭对峙,就连当初的李牧都没有这个实力。顺便一说,蒙武的父亲蒙骜已在几年前因为年事已高过世了,如今蒙家这边是蒙武领头。
  一时间大家都犯了难,他们不是不想收下项燕,而是当真不知怎么安排他好,尤其是他那一大家子的人。而且秦国和楚国的国情不同,楚国能发生贵族派兵屠村这种事,但是大秦却不会也不敢发生这种事,或者说如果有人真敢这么干,秦王估计第一个就会下令先屠了他三族,无论哪一代秦王。
  毕竟秦国律法摆在那里,可不仅仅是个摆设。要知道当初刚颁布《秦律》约束本国贵族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人头铁硬钢,结果如何大家都知道,全都成了商公铁律之下的开盘菜,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高管权贵一个没跑,全都成了刀下亡魂。
  时隔多年的约束管理,大秦的贵族们都已经习惯这种约束,也没觉得哪里不对。不然也不会出现老秦大臣会隐姓埋名加入修路队,与黔首们同吃同住的情况发生了,因为在他们眼里贵族虽然是贵族,但也却并没有比黔首高贵很多。
  可是项燕带领的项氏一族却不一样,那群家伙可真的是不把黔首当然看啊!
  楚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的习俗,其实其他国家也有,可是楚国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其他国家祭祀用的是牲畜,而楚国祭祀用的却是活人,有奴隶、有战俘甚至还有他们本国自己的黔首,这就让秦国很是反感。
  老秦人穷怕了,什么都缺,就连人口也是他们重要的资源。所以见楚国如此浪费人口资源,老秦人这边就非常的不理解,这也太浪费了!
  不过楚国可不管这些,毕竟从小村落到大氏族大家都是这么干的,你们不理解是你们的事,与他们何干,这可都是祖训,是必须要进行的!
  然后话题又还了回来,面对生活在这种环境的项氏一族,他们怎么才能让这群刺头接受安安静静的接受秦律管制,不搞事,不闹事!尤其是要让他们这楚人明白,《秦律》可不像其他国家的法律那样可以让贵族行驶特权,在他们大秦无论你是谁,管你是王孙还是贵族都得给《秦律》让路,否则就就等着收取三族消消乐。
  在一系列激烈讨论后,最后还是昌平君先开了口,“既然不能把他们放进朝堂,那就让他们先去别处适应一段时间吧!”
  是的,就是昌平君,
  因为就在楚国发生内斗后不久,秦王政就将昌平君和昌文君放了出来,虽然没有官复原职,但却也依旧让他们上朝议事。期间也不是没人想出声反对,但是得到秦王政说相信他们的话后,也跟着不了了之了。主要就是大家都反应过来,前脚楚国出事,后脚人就被秦王政放出来了……
  你品,你细品,这里面要是没有关系,谁能相信,谁敢相信!能安稳的站在大秦朝堂上,脑子不可能一点东西都没有,瞬间就是心领神会,一个个的全当自己是木头人,同时也接受了昌平君和昌文君再次站在朝堂上议事这件事。
  所以面对昌平君发表意见,众人的关注点都不在他,而是他提出的建议。
  “别处!?那是哪里,这么多人能放下!?”有人疑惑出声。
  “自然是吕先生的咸阳学宫,毕竟全大秦除了有着秦王仲父之名的吕先生外,其他人也经管不了这些人了!”
  昌平君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提出这种建议,主要就是吕不韦的咸阳学宫当真在洗脑方面特别厉害。几年来,咸阳学宫已经收取了好多国家的学生,无论是颍川郡(韩国)、东郡(魏国)还是邯郸郡(赵国)的人,在进入咸阳学宫后的思想都是180度大转变,什么私心私利都被扭曲成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大秦尽忠,为大秦效力,为大秦奉献一切力量。
  楚国神婆传教的力道都没这个厉害,就算是昌平君也不得不服。
  如果吕不韦在这里知道昌平君的想法,肯定得啐他一口。这话说的好像他们咸阳学宫是什么非法的传销组织呢,天知道他们那里就是个学校,学校!学生们自己脑筋开阔为国为民,跟他们洗脑有什么关系。
  然并卵,吕不韦并不在现场,所以他对此也根本无法发表意见。
  所以就在昌平君提出让项氏一族先去咸阳学宫学习进修,之后在另做打算后,得到了全体官员的一致好评。
  咸阳学宫这个地方好啊!环境风景优美,学习气息浓郁,师资力量雄厚,最重要的就是凡是里面的老师学生学子,在出来后都能成为大秦最优秀的官员,先不说韩非、李斯还有出国办差的张良,就说最近几年陆陆续续到颍川郡、东郡、邯郸郡上岗就业的官吏们,都让他们这群朝堂上的老臣们很是欣慰。
  如果将项氏一族的人全都送过去先进行培训,等到完美出师毕业,他们大秦就能再次收获一群优秀官员。
  这个想法一过脑子,瞬间就如同踩了油门的车,停都停不下来,昌平君还真是给大家出了个好主意呢!
  坐在上首的嬴政注意到下首官员们有些意动的表情,自己的嘴角也是不由的一抽。看来昌平君的提议他们还真的是打算采纳啊,就这么拍板敲定你们就没考虑考虑吕不韦的感受!几百号人呢,那可不是小数目,先不说咸阳学宫能不能装得下的问题,就说项燕都一把年纪了还让他去咸阳学宫学习,这么侮辱人,你们是真不怕他在秦国造反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