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徐瑞卿作为成年了的太子,这时候按理来说自然也可监国理政,但是他如今谨慎得很,在丰泰帝未醒来没有明确旨意的情况下不肯沾染政事,今日也只等于皇后说话打理各项事宜,他在旁边默然不出声。
  而这时候皇后对着阁老这么说,也是母子间刚才在重臣未来时匆匆敲定的主意,丰泰帝刚才其实也被太子带来的另一位院判刘太医诊过脉,刘太医给出的意思和高院正也差不多,应该是风症但是不大严重,清醒过来应该是能的,但是恢复到什么样子就不一定了。
  太医院的另一位院判付院判这次并未随驾来园子,而是留守京城照看宫城内没来避暑的主子们。这边丰泰帝出了事,于皇后也是下了懿旨急召付院判来避暑行宫里,但是老太医年纪大了没法骑马来此,皇宫到行宫再快的马车也要一天才能到。
  知道丰泰帝还是能清醒过来以后,徐瑞卿就知道自己这次不能表现出对监国和掌权的热衷,于是他现在不言不语只把政务推给内阁就是了。
  不过内阁也都是人精,陛下既然能转醒康复,太子又是正当年并且入朝多年已有理政经验,他们这些做臣子的这时候把持朝政算什么样子。
  所以燕阁老不说话,林峰这三辅和皇家沾亲带故不好这时候出来请太子主事,于是次辅裴阁老不得不又站出来,“虽然臣等可略做些小事,但是一应事宜到底需要殿下裁夺才是。”
  徐瑞卿才不想在这时候接手政务,省的丰泰帝转醒后不好看,这时候只一副悲戚之色,对着内阁三位阁老拱手说道,“孤为人子,如今看父皇如此只想留在宫中侍疾,待父皇醒来与先生们说话才是正理,先生们不必劝了。”
  太子这话很合人伦,又是突出了一个孝字,众人不好说什么,燕阁老于是只能站出来先是称赞太子至孝,然后又说内阁确实无直接决定各项事宜的权利,有些事情还是要请太子拿主意。
  看到燕阁老站出来了,徐瑞卿才开口说,“今年的粮税已然清点好了,各地的折子都送到了京城,父皇之前说他已经看过,先生们应该已经收到了批好的折子,最近也只这一桩事最要紧。”
  内阁三位先生中,首辅燕阁老才是丰泰帝如今最倚重的臣子,如今这老狐狸亲自开口请徐瑞卿,他这才顺着话接过了话头。
  燕阁老也点点头,“秋粮之事臣等已经收到了陛下批红的折子,只是今年亦是大计和科考之年,有些官员任免的事情臣等不敢擅专,还需要陛下亲自定夺。”
  徐瑞卿这样的事情更不接手,只是顺着燕阁老的话说,“先生这话说得很是,这些事情还需要父皇定夺,父皇真龙天子定然无事,还请先生先把折子留中不发,只等父皇醒来有旨意下来再说吧。”
  本来是想问太子讨个主意,燕阁老听到太子这么滑不留手也只能无奈地一拱手,知道在丰泰帝醒来以前太子估计什么主意也不会拿,见自己最关心的事情得不到个结果,燕阁老就只能说,“是,那臣等就先告退了。”
  待到燕阁老和太子说完了话告退了以后,不多时高院正就带着赵太监又进来了,刚才去熬药的时候,老太医不放心身边的徒弟,自己也亲自和赵太监去了茶水房熬药。
  赵太监刚才被皇后问的满头是汗,这时候并不假手于人正亲自端了一个托盘进来,上面是熬好了的汤药。
  虽然皇后刚才没有怪罪,但是昨日丰泰帝是自己休息的并没有召见妃嫔,所以今日丰泰帝中了风却没人第一时间得知,要是追究起责任来他这个丰泰帝身边的大太监难辞其咎。
  恭敬地进来,赵太监对着皇后说道,“启禀娘娘,药已经熬好了。”
  于皇后正坐在床边盯着丰泰帝的面容发愁,这时候见药已经熬好了,“拿过来吧,本宫亲自服侍陛下用药。”
  丰泰帝年轻的时候也是能上马弯弓的力士,当初更是曾经跟着先皇去过草原的,只是如今毕竟是上了年纪,这次突发疾病可算是把皇后吓了个够呛。
  于皇后如今表面上看着还好,但是内心里十分惶恐,现在药总算是熬好了,她也就赶紧想要给丈夫喂药盼着丈夫早日好起来。
  倒是旁边的徐瑞卿心下是五味杂陈,他之前和母后匆匆赶来以后看着父皇躺在床上的虚弱样子,心中有些波动,甚至一瞬间生出了父皇若是再也醒不来的话,是不是自己就能取而代之的想法。
  不过太医院最有资历和本事的太医之一都发了话,太医说话向来是模糊,但是这位老爷子倒是都是耿直的,直接就和太子交了底,徐瑞卿这才收起了那些不能说的心思。
  这时候看着母后真心实意地为父皇担忧,他自己倒是心中有些懊悔自己刚刚在想些什么,怎么会如此不孝。
  徐瑞卿看着母后亲自仔细地把一碗药都喂了进去,上前接过药碗说,“母后这一早上急急赶来,想来也是累了,不如回去休息吧,这里有儿子看护着。”
  于皇后摇摇头,转头对着儿子说,“你有你该做的要紧事情,我等会儿让赵宫正来这里看着,再安排嫔妃们来侍疾就是。”
  刚才高院正熬完了药以后说这碗药下去丰泰帝很快就能转醒,于皇后也就决定和儿子留下,等到丰泰帝转醒以后再说其他。
  还不等儿子说些什么,于皇后语气中满是怅然若失地说,“不必多说了,你和我在这里再待一会,等陛下醒来了我们就去干自己的正经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