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颜小妹虽然生得小巧,但是常年帮家里做事也不是那等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听了爷爷的话也只是抿唇一笑,“我晓得了爷爷,我也不多干,只再劈些柴烧点热水,那井里的水太冰了,爹娘还有大哥在地里一天,回来哪能没水喝呢。”
家里的孩子都是懂事儿的,颜大爷见劝不住,于是也搬了个小板凳出来帮着孙女儿一起干。
“哎呀,您老人家才是快回屋去吧,我刚烧的炭盆,您围着烤会儿手不好嘛”,颜小妹见爷爷帮着自己拢柴火放柴火,想到爷爷刚刚大病初愈的身体,赶紧出声赶人。
颜老汉不理孙女儿只埋头处理手中的活计,“我这把老骨头还干得动,好了,赶紧把活干完了我们一起进屋去,爷爷给你留了些豆子呢,我们悄悄地烤了不要让你爹娘和大哥知道。”
颜大夫妇和颜光回了家以后,便见着家里热水和饭都已经做好了,颜娘子笑着对众人说道,“我去炒个腊肉,小光去盛饭。”
管事派人送来的不只是一条腊肉,还有些腊肠、年糕、糖和酱菜等零碎东西,颜娘子把东西收拾好只拿出来够一餐的肉,切好了先把肉放入锅里煸出油脂然后才是放了蒜薹下去翻炒。
炒好了这盘菜,颜娘子又想了想,还是喊了女儿来让她去庄子里卖豆腐的人家去买了块豆腐,拿出了一些存下来的腌笋,做成了一锅豆腐笋汤。
一盘子蒜薹腊肉,一大碗豆腐汤,再加上杂粮饭,众人聚在一起吃了个肚儿圆,颜光手疾眼快,把最后一片肉塞到妹妹碗里,自己也是三口两口把拉完了碗里的饭。
吃完了饭之后,众人都窝在炭盆周围取暖,颜大看看爹,心里有些犹豫要不要把今日从庄头那里听到的话说出来。
颜老汉再了解儿子不过了,他拢了拢身上的棉袄问儿子说,“一家人都在这里,你有什么话就说。”
颜娘子看了看被爹说了句就开始缩脖子的丈夫,先是在粗瓷缸子里倒了杯热水给公爹暖手,才自己开口说道,“是庄子上的管事有了些吩咐,王爷要琢磨些新的庄稼,说是谁家里要是有人愿意劳累,可搬去别的庄子去种田,除了地里的收成,每月里还可得半贯钱。”
半贯实在的铜钱就是半两银子,一年里就是六两上下的银子,还有地里庄稼的收成,这对于庄户人家来说就是笔不小的收入了。这也是因为澄俞不知道新粮种的产量,所以思索过后觉得万一产量过低,还是要给种田的人些补贴才是。
“你的意思的,大郎想要咱们家去新庄子?”,颜老汉年轻时是因为跟着走船才落户在本地的,找了当地人结亲之后才用之前挣下的家业置办了土地,可惜当年颜大的娘生了颜大之后就去了,所以这么些年下来颜老汉又当爹又当妈精力被牵绊了好些,颜家的家底便一直不大丰厚。
后来为了给颜大娶妻,颜老汉又是卖了原来的地给叶家当起了佃农,他也知道这一直是儿子的心结。如今有了机会积攒银两,颜老汉知道颜大就是想多攒一些银子,最后给自己家再重新买一些土地。
颜老汉闷不做声,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这有什么,如今你是一家之主,你拿主意就是了!”
颜光和颜小妹两个刚才见爹娘和爷爷都绷着脸,也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敢说话,如今见爷爷话音落下爹娘都又重新笑起来了,才放松了下来。
林慕月拿着府中四位纪善送来的报告,想着一些需要吩咐下去的事情,问柳就掀了帘子进来说道,“娘娘,王爷来给您请安了。”
看着自鸣钟的指针,林慕月有些惊讶,“怎么这个时辰来了,你去请他进来吧。”
澄俞进来的时候也是拿着一卷东西的,给母亲行了礼之后母子便对坐着,他把东西摊开摆向母亲,“有些事情得麻烦母亲了。”
看着澄俞带来的东西,林慕月翻了翻之后说道,“这似乎是各个庄子里农户的名册,怎么,种田的人手不够了?”
有些无奈地点头,澄俞把事情给母亲娓娓道来,“之前失了地的人说什么也不愿意挪动,各个庄子里也有好些都是世代在庄子上种田做事的,我让农事官都下去宣讲了几次,也才这名册的人愿意去别的庄子做事,所以我就求到母亲这儿来了。”
好不容易从王府里把土地拿了回来,那些曾经被夺了地的农户自然不再敢动作,基本上是农事官和庄头们说破嘴皮子也不好使,剩下的几个庄子里也少有想离开故土的。
看着澄俞也把眼神放在了自己手里的东西上,林慕月问道,“可是想安排那些慈幼堂里适龄的孩子去做事?”
“十六岁成丁,慈幼局里也是以此为年限让这些孩子们居住,儿子想的是这些年纪上下的孩子,教一教便也能干活了,总比在城中游手好闲的好”,澄俞显然也是做好了功课的,说起慈幼堂里的事儿也是信手拈来。
第106章
本以为自己来说母亲没什么不答应的,况且澄俞也知道母亲最头疼的就是这些慈幼堂的孩子要怎么安置,所以来的时候是信心满满。
济老堂里面都是没有家人和亲族的孤寡老人,这样的老人其实在这个年代并不多见,因为就算是没有直系的儿女,但是当下都讲究人丁兴旺和家族传承,一般的孤寡老人们也有亲戚和亲族奉养,所以济老堂里面的老人数量并不算多。
养善堂是救济孤苦的机构,若是有难处的人家,可以凭借有人作保从中借取银钱渡过难关,也会帮扶一些人家,比如丧子丧女的老夫妻,独自带着儿女过活的寡妇人家等。养善堂还从中牵线,给无业但是有一技之长的人介绍活计,平日里的工作量说大不大、说小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