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以为远嫁再也见不到的女儿要回来了,刘太妃的心情林慕月也能理解,所以她也宁可调整自己的习惯也不叫刘太妃不舒服。
  两宫太后对于刘太妃的态度传了出去,六局一司自然也懂了灵妤长公主的分量,再加上徐澄俞不许礼部敷衍,最后呈上来的流程也算是让众人都满意了。
  不过朝堂上诸公虽然接受了昂族可汗要来晏城这件事儿,京中士人和百姓们却又掀起了一阵议论。
  陶指挥使在面见皇帝时也觉得自己命苦,这种事儿都被他赶上要来报告陛下,他实在是担忧自己头上的乌纱帽。
  “京中士子们议论纷纷,他们还在茶馆酒肆等处高声议论惹得百姓们也跟着一起闹事儿,现在京兆尹拘了三个举子,这事儿陛下您应该也知道了,只是这背后还有些事儿,臣也不得不来报了”,硬着头皮把事情说了,陶指挥使也是悄悄地打量了一下陛下的神色。
  徐澄俞看着折子没有陶指挥使意料中的发怒,他只是淡淡地说道:“这些人也没有犯了朝廷法度,叫人放了吧,至于背后的人倒是值得查一查,你叫人去办。”
  第211章
  堵不如疏,若是叫京兆尹再羁押几天这些闹事的士子们,京中纷纷的议论才是没有个头了。
  徐澄俞也知道这些人只是出头鸟罢了,于是他也不愿意生气,只叫陶指挥使去查背后的人就是了。
  其实徐澄俞也有些疲惫,因为他发现自己面对的困境像是永无尽头一般,寻常的困境好似一张蛛网,被黏住了可以想办法脱身也可以在猎手出现时出其不意一击制敌。
  但是徐澄俞现在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敌人,之前的敌人也许是把持朝政的裴阁老,是在后宫里面搅弄风云的朱太妃。
  但是现在徐澄俞发现自己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敌人,宗室们不过是想要保住爵位传承,勋贵们是想要让爵位传得更久些不让家族在各种权力更迭中掉队。
  还有许多反对皇帝各种举措的朝臣,他们之中有想要威逼皇帝让步的野心家,但是也有并没有私心只是想要劝皇帝遵循传统和祖制的。
  对着抱有恶意和故意拖后腿的人,徐澄俞能够毫不手软,但是对着那些只是规行矩步没什么坏心眼儿的人,其实他内心里也觉得很难办。
  丰泰帝开海禁是看到了国库里各种口子所以想要开源,徐瑞卿继承父亲的政策则是觉得西洋船队带来了许多新鲜东西,这其中包括各种现在已经开始在大郑土地上生根发芽的各种高产作物。
  而徐澄俞在来往的船队中看到了另一些东西,有西洋人带来的新鲜知识,有那些所谓商船上的先进火炮,还有那些来往使臣眼中隐藏着的自傲。
  这所有的东西加起来曾经让徐澄俞心中升起过惶恐之情,其实他也害怕大郑会落后于他人,也害怕祖宗基业在自己手中毁于一旦。
  不过徐澄俞还欣慰于一点,那就是他自己并非真的是孤家寡人,他有能包容和理解自己的母亲,也遇到了能够了解自己并将要共度余生的爱人。
  在陶指挥使走后闭目养神脑海中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念头,徐澄俞是在茂才进来的时候才又睁开了眼睛。
  茂才本以为陛下是累极了要小憩一会儿,他担忧就这么睡下了陛下会不舒服和受风寒本想要进去提醒,没想到等他到了近前儿徐澄俞倒是自己睁开了眼睛。
  “奴婢该死,可是惊扰了陛下”,茂才被突然睁眼的徐澄俞吓了一跳,还以为自己进来把人打扰醒了,他赶紧请罪道。
  徐澄俞其实根本没有睡只是觉得累了闭着眼睛罢了,于是他也摇摇头说,“不是你的错,朕本来也没有睡着,是有什么事儿吗?”
  茂才想了想倒是真的拿出了个事儿来禀报,
  “是有一件事儿,礼部的孙大人求见,应该是要来请示陛下您关于大婚流程的事儿。”
  徐澄俞了然地点点头,“既然是有关大婚的事儿,你叫人去让孙大人过来吧。”
  对于自己将要举行的婚礼,徐澄俞其实比自己当初的登基大典还要上心,整个流程改了又改直把礼部负责相关事宜的人搞得要上吊。
  孙大人是礼部右侍郎,也是当初支持徐澄俞登基的几个铁杆儿朝臣之一,他也算是林峰的门生,因为他是林峰当初做科考考官时取中的学生,要叫林阁老一声座师。
  这位孙大人当年也算得上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年轻人,但是这么多年朝堂政务磋磨之下,当年俊俏的才子也成了眼前这个总是神色丧气的大叔。
  不过这人也是真有本事,就算是徐澄俞这种挑剔的又较真儿的人,他现在看着孙大人改出来的这一个章程也觉得算是尽善尽美了。
  只是孙大人还待觐见时就一个环节作最后一次挣扎,他看着年轻的小陛下循循善诱,“这亲迎是从未有过的规矩,陛下若是不想薄待了娘娘,到时候可以派言郡王殿下去迎亲,您不是也要封殿下了么……”
  徐澄俞想要给弟弟晋亲王的事儿也不算是个秘密,他身边的亲近臣子也都知晓此事,所以孙大人也觉得若是迎亲那么派一位亲王也尽够了。
  毕竟皇帝若是出宫去迎亲,那当天要准备和留心的环节就太过多了,这也不是礼部一个部门就能办好的事儿,他们还需要和京兆尹、皇帝亲卫等多个部门一起留心这个环节。
  徐澄俞看了看别的流程,“朕觉得这个流程极好不必改了,孙爱卿不必再劝,只叫人也慢慢准备起来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