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不去,好孩子晚上不出门。”说完又躺回到炕上,直挺挺的躺着,把手放在肚子上,又恢复到了那安详的状态了。
  太后一看,这是真被打击了,连出去玩儿都不能吸引她了。她拿着账本看了看,也看不明白,就跟身边的嬷嬷说:“给我找个识字的来,我看看这个年让小花骨朵亏了多少。”
  几个嬷嬷扒拉了一番算盘,跟太后说:“不算咱们出的礼物,光是压岁钱和赏钱就给了七千多的银子。”
  太后听了就说:“这也真是大钱了。”说完推了一把海棠:“也才七八千的银子,你看看你这小气样子。”
  “善财难舍!我那是正经银子。”又不是别处收到的“孝敬”,海棠当然很在乎啊。
  太后把账本递给了嬷嬷们,让她们收好,跟海棠说:“既然你不出去玩儿,咱们今儿做盏灯,晚上提着去前面小花园里走走吧?”
  这个可以有,海棠就开始和太后在炕上糊宫灯。
  太后一边看着海棠拿着彩纸用小刷子蘸着浆糊贴在灯骨架上,一边问:“你打算什么时候出门啊?”
  这是问海棠什么时候去青海,海棠就说:“过几天吧,下旬找个好日子就走,要早点出发,这次带的人和东西都很多,路上估计要走一个多月呢。”
  太后就默默的叹口气:“你也是个劳碌命,这好好的金枝玉叶天天忙的跟个陀螺似的。”
  海棠就笑:“您叹气干嘛啊?这事儿我喜欢做,就是忙点也就算了,要是我不喜欢做您再叹气不迟。”
  晚上宫里御花园和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都挂了宫灯,嫔妃们都出来走动了一番,宫里的日子过的极其乏味,二天过后,这些灯收了,又恢复到了以往那种日子里。
  到了正月二十,也就是月底的这一天,海棠就要出发去青海,先去给太后和德妃辞行,最后再去乾清宫辞行。
  太后就说:“到了青海就多吃多睡,有病就看,可别拖着。”
  德妃是十分不舍,拉着海棠的手掉了几次泪,絮絮叨叨的嘱咐了很多,直到宫女再二催促才放海棠走。
  海棠摸摸十二十四的脑袋,让他们在家里乖一点,随后离开了永和宫。十四就拉着十二追着海棠去乾清宫,康熙带着大阿哥,太子,二阿哥和四阿哥等好一会了。
  康熙看着海棠一身男装,英姿勃勃的站在面前,问:“行李都带好了?”
  海棠点头:“都带的有。”
  嘱咐的话前几天就说过了,康熙没再说。
  大阿哥就说:“妹妹,一路多照顾自己。”
  海棠谢了他的关心。
  太子说:“到那里便宜行事,记得常常写信回来,汗阿玛已经改革了蒙古驿站,信比以前送的更快了,有事儿没事儿记得往家里写信。”
  海棠应了一声。
  二阿哥说:“保重。”
  海棠就说:“可惜妹妹上半年不在京中,不能参加二哥的婚礼,提前祝二哥和二嫂子百年好合。”
  二阿哥就羞涩的笑起来。
  四阿哥一肚子话要说,最后只憋出一句:“早点回来,年底哥哥还去城外接你。”
  海棠应了一声。
  康熙叫了鄂伦岱进来嘱咐了一遍,鄂伦岱带着一部分火器营将士和制作火器的戴梓去青海。海棠说这次带的东西多行动要慢,就是带着一堆火器营的东西。除此之外,康熙又给海棠调拨了五千人加强驻军力量。
  一行人从京城出来,日夜不停,在五十多天后到了青海的草场,鄂伦岱领着火器营很快驻扎了下来,开始在各处找矿制作火器和火器药。
  海棠就开始巡视整个青海,她发现过了一个年,来这里的流民更多了,都是川陕等地的汉民。青海的官员开始收拢他们,给他们安排地方开荒种地,官府提供种子和耕牛,有收成了要还上种子和付出一成的收入给牛当饲料。
  随着这些流民的聚拢,很快就产生了各种市场,盖房子要有砖,有人有烧砖的手艺,领着同乡或者是收一些徒弟开始烧砖瓦来卖。也有那会打铁的铁匠开始打造锄头镰刀菜刀剪子摆摊,会给人看病的大夫也开始坐堂问诊。这处地方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到秋季的时候,海棠再去巡视这里,当地的官员很自豪的说:“汉民比满蒙牧民多多了。”
  这对于草场上放牧的牧民来说,生活也方便了很多,他们拿小羊羔和这些汉人换粮食和布匹,拿羊皮换棉花。甚至有人找到海棠商量,雇佣这些汉民在冬天没下雪的时候去草场割草储存起来喂羊。
  等到秋季有汉民家的女孩嫁到蒙古牧民家里的时候,海棠发现各族已经悄无声息的融合了起来,只要公正客观,不欺压,不蓄意挑起争端,大家彼此真的相安无事。
  北方的秋天冷的早,而且今年四阿哥要成亲,海棠也想早点回去。
  所以她打算和去年一样,在各处巡视完了就回京城。
  去年巡视的很快,是因为去年人少,匆匆的看一眼就行了。今年就慢了,今年人口从几万一下子到了十几万,这里面很多是被迁徙来的满人和失去了土地的汉人。彼此住在一起很难不起矛盾。
  满人不吃狗肉,汉人是吃的,因为这个满人看不惯汉人,结果这群人就举报有些汉人让家里的女孩缠脚。
  海棠曾二令五申不许青海境内的女子缠足,理由也说了,缠足影响骨头发育,不利于生产更不利于全民动员起来作战。勒令所有的女子放足,针对这种陋习规定了处罚办法,最严重的是全家逐出青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