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老人皱着眉,一边用竹杖摸索着一边前进。忽然,他发现了什么,竹杖在地上探了几次,弯下腰,把竹篓放到了一旁,蹲在土地上开始挖掘。
  很快,一株15厘米左右的青灰色树苗出现在了老人手中。幼苗根须带着泥土,老人小心地抖了抖,装进了竹篓里。
  镜头转移到了老人家中。
  “王平安,他在璃沙郊已经生活了67年。在春季的日子里,日落果苗是璃沙郊人们饭桌上不可或缺的时蔬。”
  水流汩汩,根须上的泥沙被冲洗干净,露出了白色的表面,脆生生的颜色让人忍不住想要去尝上一口。
  王平安用菜刀把树苗切成小段,裹上刚刚搅拌好的面糊,放进了刚刚烧热的油锅里。
  “滋啦”一声,滚烫的热油出现了翻滚的气泡。面糊在滚油中迅速地定形,变成金黄酥脆的外壳。面皮中央的青灰色嫩芽隔着面衣也逐渐变熟。
  待到老人将油炸好的嫩芽乘出时,青灰色的嫩芽已经神奇的变成了日落果的橙红色。
  老人拿起一旁的调料瓶,舀出一勺蜂蜜淋在了菜肴上。
  浓稠粘腻的蜂蜜自勺子往下连成一条线地滴落,像一根诱人的丝线,连接着观众们的视觉和味觉。
  炸树苗被老人放入了口中,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个由衷的微笑:面衣在牙齿的咀嚼中碎裂,发出好听的“咔嚓”声。幼苗富有嚼劲,随着面衣一点点在口腔中碾碎。
  蜂蜜是点睛之笔,化解了油炸面衣的油腻,和幼苗初生的酸涩。如同唱响诗班的同协歌曲,在人的味蕾上奏响。
  “酸味,是人们在品尝甜美果实的时候不经意的刺客。但此时酸涩的果苗和甜味的蜂蜜相得益彰。它是果苗的保护伞,如今却让它成为了人们饭桌上开胃的菜肴。”
  “曾经难以下咽的酸味被甜味中和,璃月人总在用自己的方式化解着生活中的心酸。”
  旁白的声音回味悠长,这一部分的画面也就此定格。
  “是和之前的广告完全不一样风格。”香菱抱着锅巴看着下方的荧幕,香菱睁大了眼睛,语气充满不可思议,“我竟然完全没听过这道菜?”
  正玉:“你没听过才是正常的。因为这是璃沙郊的一处很古老的村庄流传下来的春季限定菜肴。因为地方太偏僻了,所以反而这道菜没怎么经过更新和改良,璃沙郊当地人可都不一定吃过喽!”
  香菱有种发现了新菜谱纯然的快乐:“地址快给我!看起来很好吃啊!”
  正玉瞟了一眼香菱,还是决定说实话。
  如果一样食材,你的祖宗就应该吃过,现在反而没什么人去吃,是因为什么呢?
  “这道菜其实也不算特别好吃。”正玉摊手,“而且这道菜连名字都没有,当地人就叫炸苗苗。不过很符合我想拍摄的主题,我就拿来用了。”
  的确如此。楼下的人肯定有家乡来自璃沙郊地区的,但是好像都在疑惑低头小声议着什么。那种焦急想吃的心情正玉非常的理解,但那些看起来是家在璃沙郊的被人一脸怀疑的样子实在太搞笑了!
  什么?你说你家是璃沙郊的?这道菜你却没吃过?你是个假璃沙郊人吧?
  但愿今天过后没有璃沙郊人套我麻袋。
  不过璃月那么大,食材包罗万象,菜肴怎么可能都被人知道?像这样根本没听过的才是正常的。
  没听过不要紧,下一道菜就是一道名菜了。
  主打的就是一个平衡。
  “苦味,是五味中最不大多数人受欢迎的一味。”
  “但正如生命力顽强的薄荷一样,这种味道深深地扎根在璃月的大地中,融入了璃月人民的生活。”
  杏仁、白果。【3】案板上的食材让人们一眼就猜到了接下来的菜肴——杏仁豆腐!
  好!人们精神一震!前一道菜没见过,这个是可以去吃同款的!
  在望舒客栈,来来往往的客人们带着成车的队伍和大包小包的行李远远的向客栈行驶过来。
  画面由远及近,像蚂蚁般大小看不清面容的黑点在画面中慢慢放大,为首面容疲惫的商人阿顺带着孩子出现在了镜头前。
  “老样子,来两盘杏仁豆腐。少放点蜂蜜。”他熟练的从怀里掏出钱包,摸出了1500摩拉放在了桌面上。
  今天的收银不在。菲尔戈黛特老板熟练的兼职起前台的活计,把点单和要求送到了后厨。
  厨房里的灶火烧的火热,蒸汽正在顺着蒸炉的边缝往外冒。在这样的环境里,言笑师傅也不觉得苦闷,仍然专心于自己手中的活计。
  “言笑师傅,加一道杏仁豆腐,少加蜂蜜!”菲尔戈黛特老板站在门口就有些难受,直接往里面喊出声。
  “知道了。”言笑师傅没有抬头,小心地研磨着手中的杏仁和白果。
  杏仁足有大拇指指甲盖的大小,已经剥好壳的杏仁颜色发白,薄薄的一片片整齐地装在一旁的碗里。
  他从杏仁中抓取一把,又捏了了几个白果,放到了手中的小型石磨中。
  石磨上下相错运动,像是咬合时间的齿轮。纯白的杏仁汁液从石磨中间的缝隙中慢慢流出,滴在了下面乘着的碗里。
  言笑师傅把收集好的杏仁露过筛,加入牛奶,再过筛,反复几次,终于满意地倒入模具,放入了蒸锅中。
  “食物的制作总是伴随着等待,悠长的制作过程总会给人们带来最朴实的快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