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但他们也没想到,杜充真就闭目塞听、或者说玩忽职守至此啊!
  大官人叮嘱不要四处宣扬,是讲不要炫耀招妒,以防传的远了,过早招来觊觎。
  却是没奢望能瞒过附近的人,尽管围了水泥红砖高墙,能阻拦窥伺入侵。
  但在盐场做工的苦力多达千数,一人能守口如瓶,千人还能吗?多问上十几个苦力,差不多也就明白盐场布局了。
  但谁能想到,杜充他竟一无所知啊!
  还以为是架锅起灶,煮海为盐呢。‘煎盐法’制盐,自然是需要石炭的。
  之前是祝实念急中生智,现在是常峙节灵光一闪。
  唉声叹气地:“盐场所需石炭,尚不知从何而来。”
  常峙节又接着说:“只是我等小人,想要购买石炭也不知从何入手,只能等大官人到来后,全凭他去筹谋。”
  盐场那么多人起居生活,怎么会不需要石炭呢?
  反正他又没说过,石炭是用以煎盐的话。
  杜充是真不通实务,他能大方划拨一万民户为盐户,在石炭方面也没能准确估算用量。
  万顷大盐场,若是以‘煎盐法’制盐,得起多少锅灶啊!得烧多少石炭啊!
  但就是他这种不通实务,批出的石炭反而恰如其分了。
  不会多到除了用作煎盐外,再也说不脱其他借口。也不会少得无利可图。
  杜充看常峙节这般烦恼,便开解道:“莫要丧气,你先将事情办妥,待西门大官人来时,难道不会夸奖于你?”
  常峙节随即苦笑:“杜知府此言有理,只是我却无计可施……”
  杜充跟着接话:“本官却有法子帮你。”
  “本官可吩咐市易务,给你们盐场每月划拨八十万斤石炭份额,再在炭场交税上减免半数。”
  常峙节:“杜知府真是帮小人大忙!如此我们盐场就能买着石炭了!”
  ……
  常峙节和祝实念从府衙出来时,已超额完成任务。
  后来杜知府甚至当场喊来管理户籍的文吏,吩咐就近将盐场周围民户,从内向外数够八千户为止,将户籍划为盐户。
  然后便摆摆手让文吏出去变更户籍黄册,再召集保正村长或乡老,通知户籍变更。
  而石炭购买份额一事,同样是当场写出条子,盖上官印,交给常峙节。
  道是日后每月凭条去市易务购买石炭即可。
  祝实念:“石炭买来做甚么?”
  常峙节反问:“那你骗来八千盐户是做甚么?”
  祝实念:“盐民又不要我们耗费粮食养着,数量多些,万一日后用得上,召来就是。”
  常峙节也说:“虽不是白得来的石炭,但炭场交税只半数,每月又能不费力就在市易务凭条买到石炭。转个手的事,每月就能赚上一笔,有何不好?”
  “你们在说甚么八千盐户和石炭?”
  两人正说话时,西门大官人的声音从头顶传来。
  “大官人!哥哥!”
  “大官人哥哥!”
  祝实念和常峙节转身抬头,惊喜唤道!
  “大官人便大官人,哥哥便哥哥,大官人哥哥是个甚么称呼?”西门卿开玩笑道。
  又问起刚才的话:“你们在说甚么八千盐户,又是甚么石炭?”
  没办法,他开出的至关重要的炼焦和土高炉炼铁技术,都要用到石炭(煤炭)。
  因此只要一听到煤炭,就会不由多长出一只耳朵来。
  两人见西门大官人身后,跟着一长串人,且大街上也不是说话的地儿。
  便提议:“去酒店里找个地儿坐下,那时哥哥再听我们慢慢与你说。”
  “行。”西门卿带上吴用一行人,跟在常峙节二人身后,去找个地方坐下谈话。
  作者有话说:
  *真正的宋徽宗时期,沧州人户约为六万五千多户。但原著里是‘写宋言明’、又有明确说是‘小去处’,姑且算沧州是个小州,私设人户减半。
  第67章 相见
  ◎吴用:我以为我就是个旁观者◎
  “……如此这般, 以盐场为中心,由近及远划拨八千盐户到盐场做工。”
  八千盐户功在祝实念,于是由他本人讲述道。
  “……如此这般, 每月批给盐场八十万斤石炭份额,税炭场的收税亦减免半数。”
  石炭份额及税收减免, 功在常峙节, 也由他来讲述原委。
  西门卿:“……”
  吴用:“……”
  两个聪明人一时间默然无语, 相对懵然。
  即使花和尚鲁智深, 从头到尾听完这讲述,也觉离谱至极。
  “这杜知府,莫非也是哥哥往日结拜的义弟?”
  否则说不通杜充为何会为哥哥以权谋私啊!
  杜充自然不是花和尚所说,乃西门大官人义弟, 他只是芸芸官吏中不通实务、贪婪好财又清高虚荣的一个。
  吴用摇着羽扇, 满眼讥讽, “这官场上何止一个杜充。”
  就是因为有无数个杜充, 他才不甘, 才欲要替天行道。
  西门卿前世在里面浸润多年,深知个中混沌,“王朝犹如一个人, 开国时是精明强悍的壮年, 随时间向前,王朝末年已是一位耳聋眼瞎的糊涂老人。”
  “此乃天行有常, 官场乱象实属正常。”
  吴用却在西门卿的话中, 听出另一层意思:大官人觉得大宋王朝已经末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