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承平示意赵熹入座,赵熹别扭了一会,不情不愿坐了下来,承平便坐他身边,朱鹤寻了个小凳坐下,孔舒等人则到院子里找地方休息。承平问:“早听闻卫宁大水,您这里也被淹了么?”
王才答:“被淹的是卫宁县城西南和黄平县,我们村倒是没有,可也遭了大雨,地里的庄稼都泡坏了,家里的粮食也糟践了好多。其实我们受灾不重,可别的村受了灾人就要往外跑!他们没吃没喝就要抢吃抢喝,县里又要征兵征粮、老百姓活不下去,只能也加入叛军。可叛军也不是好的啊!他们赶走了县官,自己不还是向我们要钱要粮!后来平州军打了来、卫宁又要送给李郡公,又朝我们要东西!谁当官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差别!折腾来折腾去,都是折腾我们罢了!”
承平听得汗颜:“现在毕竟还是卫州管辖,等平州接手卫平,一定会不一样的!李郡公宽仁爱民、住臣属尽忠职守、辖下百姓安居乐业,不出三年,卫平一定会变为安乐之地,您请放心!”
王才叹道:“现在的世道不好,皇帝不是皇帝、诸侯不是诸侯,皇帝把我们当诸侯的奴才、诸侯把我们当皇帝的奴才,看着争来夺去很在乎地样子,实际上没人肯替我们想一想!您二位是平州的官家公子,恳请您二位跟长官们说说,我们不敢奢求什么安乐,不要逼捐抢丁、叫我们慢慢缓缓就谢天谢地了!”
承平连连应承,赵熹听着也辛酸不已。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这样的天下叫百姓向谁尽忠,又如何尽忠?果然天下就该德才者居之,庸笃无能之辈掌权,害人害己!他偏过头看承平细细与王才说话、没有丁点高傲不耐烦的样子,又想,我虽文武双全强过世上许多人,可连个小小里长都说服不了,可学之处还有很多,倒是承平瞧着憨厚老实其实杀伐果断,又能屈能伸肯礼贤下士,都说乱世出英雄,有平州为依托,他日定能成一方人物。
可惜……
赵熹收回视线,垂下眸去。
第18章 分别?
离开村子时承平给王才留了些银两,赵熹没像在白云寺时劝阻,只是扁了扁嘴,跨上马去。之后众人又经过二三村落,情况与王才的村子大抵相似,也都在为征捐发愁,承平安慰几句、不再信马由缰,快马加鞭往卫宁县城赶去。
卫宁城始建于春秋时期,至今已有千年之久,历经几代修缮改建。在不久前的张翼反叛中卫宁头一个被攻陷,后来赵将军平乱也没费什么功夫,这让承平以为卫宁县城小门薄不易防守,可今天见了才知道,这里城墙厚重城防完备,连经战乱除了城墙有些破损,其余地方竟都保存完好。不必他问赵熹便知他疑惑,向他解释道:“我听爹爹说过,卫宁原县令懦弱无能、叛军一攻来他就弃城逃跑了,后来的匪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连城防都不会,很快就被攻克了。其实卫宁县城城墙防御工事坚固、可以抵挡数倍的敌军!所以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承平连连叹息。诸人走到城门处,翁城城墙上果然吊着许多人头。这些人头风吹日晒已然干瘪,半拉腐肉扒在头颅之上,有的眼球掉落,空洞地注视着往来生灵。分明烈日当空,赵熹却觉得寒意刺骨,不由得将背上游云横在身前。承平见他不安,快马入城。
卫宁守城是先到的平州军。自卫州要将卫黄二县赠给平州,平州先派了五千军伍前往二县交接城守,等待正式交接后大军入驻。承平虽说是微服私访,但要过关就需通关凭证,卫宁三州交界又将有大事,承平一行人骑马配兵,定然瞒不过去,正准备坦白身份,赵熹上前拿出一块铁质腰牌,腰牌样式简单,正面为“平”、背面有“赵”。守军看了看,将腰牌还给赵熹:“原来是赵将军麾下兄弟,请进!”
赵熹向承平得意地挑眉,承平无奈地摇摇头,叫诸军先进城。赵熹趋马过来:“怎么了,不肯借我们赵家的名头?你不必担心,先前来找我的赵家人也是持这样的腰牌,守城只会以为我们是一起的,不会多怀疑的!”
承平摇摇头:“我在想,刚刚你只给他看了腰牌他就给我们放行、都未多问,未免太过松懈。”
赵熹不以为然:“爹爹不久前才带兵平叛、这里的军士自然敬服、畏惧爹爹,对赵家腰牌信赖也是常事。何况军情不比其他,无关人等不得过问,他们不多问也是懂规矩。”
“可不光咱们,刚刚有商旅进城他们也只是问了问、随意翻了翻车厢收了城门税就让人进去,都未仔细核对通关文牒!”
赵熹解释:“城门过关查这查那本就麻烦,如今世道不安流民遍地,都查那么严百姓连城门都进不来了,又如何谋生呢?何况现在卫宁名义上还是卫州管辖,咱们平州军名不正言不顺,不好管太严格吧!”
承平道:“城为人生,无人何为城?要城市繁荣人口流动必不可少,我倒不是嫌这个。只是看这些军伍散漫懈怠,怕他们巡城也不够谨慎,这里毕竟刚遭匪乱、难免有漏网之鱼,又紧临青州,此时卫平交接正是城防松懈之时,万一青州有异咱们没有及时发现,那可是大大不利!”
赵熹真没想到青州会如何,听承平此言才觉自己大意轻敌。赵将军说起卫黄二县时轻松无比,这让赵熹觉得两县已是囊中之物,全然未察卧榻之侧的猛虎。赵熹犹豫道:“青州刚刚吞并代州,应该没有闲暇东顾吧?不过轻敌慢敌兵之大忌,青州志大,卫宁总有一天将成为对陕的前沿堡垒,此处守军应谨慎备敌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