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好在赵熹出兵丰泽并未带上全部家当,他写信回北方叫他们下次运送火器全都放进有干草的箱子里,再来一批火器想必不会如今日这般浪费。
  新火器未到,坏消息已来,伪朝发兵救援胶州、大军已至清远;湖州也响应伪朝号令,举兵十五万突袭三州交界处卫州福溪城。
  李温颇为不安:“卫州将少兵弱、他们若是攻下福溪、沿安山道北上,岂非威胁京都!母君,咱们可要回援!”
  赵熹赞道:“不错不错,未看地图你便知道福溪城所在,看来私底下没少用功!勤勉好学,前程可期!可惜定力还是不足。”
  赵熹解释道:“伪朝这般布置自然是想要围魏救赵。此次出兵百万对本朝而言着实不易、几乎倾全朝之力,他们知道如此、猜测我朝兵将在外内里空虚,只要攻入我朝境内、非从前线调军不能解困,所以才有此计。”
  李温连连点头:“我也听爹爹说过,如今朝中所剩兵力不多,北边胡蒙不能放松、西边……”李温瞥了眼秦英,吞下二字,“也要提防,如今湖州又趁虚而入、实在危险!”
  秦英不以为意,道:“不错。福溪至京都若是顺利半月可至,咱们赶去福溪还要十几日。当真要救援,现在就得动身了。”
  赵熹笑道:“你们都怕什么,朝内所剩兵力确实不多,但承平素来稳健、湖州又向与我不睦,我们怎会毫无准备!大军出征前本朝早已定好防御之策,在卫州附近也驻扎了五万兵马。尤其福溪位置重要,他们想得到要攻、我还想不到要守么?突袭奔袭,谁敢在我面前班门弄斧!”
  李温不由问:“那五万兵马就在福溪?”
  “倒也没那么正好,不过赶过去也就两三日。何况福溪城本也有驻军。”
  “驻军有多少?”
  “一万。”
  李温倒吸一口气:“可不是说湖州出兵十万么!”
  赵熹大笑:“以一敌十,有何不可!何况还有援军!”
  “援军也不过五万……”
  “但帅兵支援的是我父赵招胜!”赵熹胸有成竹,“守城的也都是熟人,京都也会派兵前去,也就十日,湖州必退。小小丰泽都能挡我百万大军,区区十万乌合之众想攻福溪?白日做梦。与其挂心他们,不如想想怎么破城吧!”
  福溪城上,孔舒俯瞰敌军,幽幽叹了口气。李敢笑道:“孔将军叹什么气啊,征战多年、青兵都打过,还怕区区湖州么?”
  孔舒摇摇头:“倒非害怕,只是有些恍然,似乎又回到了几十年前,在卫宁的时候……”
  李敢也叹:“当初我还是个小小校尉、得公子与元帅提拔方有今日。那时秦英兵临城下、旦暮城破,我只盼着死后家中老小能得抚恤。如今又守危城,我竟一点也不怕了。”
  “毕竟有一万人呢,比四千可多多了。”
  二人相视,朗声大笑。
  正如赵熹所料,湖州没能攻下福溪城,可相应的,丰泽城也坚守未破。赵熹倒也不急,丰泽毕竟不大、城中屯粮有限,城里还有百姓,只要断了丰泽城粮道、守城投降不过是早晚的事,他只安心在城外伐木砍柴,建设营地,等待丰泽城不攻自破。
  但北来的援军并不给他这个机会。
  第275章 应对
  南朝援军抵达的消息一出胶州上下大为振奋,加上林波入狱、吴传之得势,林波党羽伏低做小自寻出路,内政竟也安稳下来。若能选择,谁人愿做丧家犬,胶南本就不服北朝,抵抗竟越加得力,赵熹在丰泽久攻不下、赵福也在它地受了阻碍,加上福溪激战、为保万全赵熹抽调人手退至兴庆待命,援军还未入战局、北朝的攻势已缓了下来。
  南朝的援军主将是江州老将江淮安,仍停兵清远。面上看江州胶州具为一朝,可江州与胶州实属两地,江淮安对胶州情况并不熟悉,还要与胶州将帅对接,浪费不少时日,如今休整妥当,请来江胶诸将商议制敌之策。
  胶州这些日子损兵折将,提起赵熹就面无血色,吴传之看他们如此深觉丢人,虽他并不懂军事,但此时也再无人可用,便向吴兴意请命做了监军,督管胶州诸将。吴传之是州府公子、身份高贵,有他坐镇胶州诸将心中稍安,但对战事仍不乐观。
  胶州的恐惧也传递给北来的援军,他们一面看不起赵熹、一面又震惊其赫赫战绩,只好归因于胡蒙劲旅,对熊魁一样的北军很是提防。诸将帅再三商议,都倾向在云阳、全州几城筑起防线,依托城池和地势通过长时间的对抗拖垮北朝。
  诸将都觉得这是最稳妥的对策,正要进一步讨论兵力如何分配,一小将走上前来,指着地图上赵熹驻军处,道:“北军虽号称百万,可他们要驻守建州、兴庆等城,这便用去不少;他们又自视甚高、兵分两路,在赵熹这里的大军满打满算只有四十万,细细究来也不过二三十万,还没有城墙庇守!咱们有精兵五十万,何不主动出击,绕过湖山至他后方,断他粮道、破他军阵、取他首级!”
  诸将大惊:“你要同赵熹正面交锋!赵熹虽是双元他麾下军士却都是北境夷狄,凶鸷魁健、蛮野难驯,就算他有二十万人,我们也不过多他们一倍,怎能保证得胜!青州之覆便是贸然同平州交锋、一朝战败再无力抵抗,结果自取灭亡,咱们怎能重蹈覆辙!”
  小将积极争取:“青平之战末将也听严将军提起,但那时平军统帅是李承平,他心机深沉、奸诈狡猾,设下陷阱几次诱敌,青将王兴急于求胜、这才中了他的奸计。但败军之罪在疏忽轻敌、并非正面交锋,依那时青州民力,久拖不战只有死路一条。如今敌军元帅乃赵熹,他虽凶名在外可他成名之战都是出其不意、奔袭破敌,尤其在漠北许久、驰于草原,更善伏击突袭,攻城略地甚至逊于赵福。便看此次南侵,赵熹所攻城池都是守将主动投降,遇上丰泽这样的小城都捉襟见肘,可见其内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