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陈雄解释:“所谓四面楚歌,就是困境绝处最是有效。他们开始唱是想动摇军心,后来停是怕军民麻木;等围了咱们几天再唱,人心不定、更思念家乡,再闻乡音,要么丧失斗志要么心生叛意。咱们被围已经有十天了,民心向背,也该现了。”
  正应陈雄所说,第二天许多百姓聚集在府衙门前,军士急忙禀报陈雄,陈雄领李温一起前去查看。只见百姓们提壶盛浆、捧箪满食,熙熙攘攘凑在门前,伸头张目眺望门里。陈雄向李温点点头,李温走上前去,问道:“各位老乡何事前来?”
  百姓中间走出一位白发老者,弓腰驼背向李温深深一拜:“老朽乃建州王生,因有些年岁腆受大家信任,推举老朽前来府衙求见建州城守。”
  陈雄这才上前:“本将为建州守城主帅陈雄,老人家找我何事?”
  老者道:“这几日城外总有乡音缭绕,不仅我们这些建州人心思起伏,想来将军也心不得安。今日我们前来正想向将军陈情。乡亲们,过来吧。”
  百姓们纷纷涌上前来将手中壶箪放置门口,然后又退回老者身后,抬头看向陈雄。陈雄颇为意外:“这、这是做什么!”
  老者道:“老朽生在建州、长在建州,以后也会死在建州,建州一山一水一土一丘都在老朽心里。老朽看着它慢慢繁盛、看着它堕入烈火,本以为它就要这般毁去、是赵元帅将它救出火海!”
  百姓大声附和:“正是如此!王元芝那畜生折磨我们这么多年,胶州的官们哪里说过一句话!我们苦苦哀求、又有谁伸出手来!我们本也恨你们,可是赵元帅杀了王元芝、清了王家爪牙、还为我们的亲人招魂……我们没用,反不了王元芝、打不了胶州兵,可我们知恩图报,我们分得清谁好谁坏!赵元帅是我们的青天,我们绝不愿再回到暗无天日的时候!”
  “我们愿和你们共存亡!”
  “我愿从军护城!”
  “我也愿意!”
  待激奋群情稍安,老者继续道:“以前只觉得谁当朝廷都和我们没有关系,可现在才知道英君明主民心该向!我们没什么东西、只有一点存粮,城里已被围困许久、我们怕将士们没有吃食,所以才从家里拿了些,希望能解你们燃眉之急。”
  李温大为感动,陈雄却司空见惯。赵熹嘴上不饶人,对待饱经苦难的百姓从来温和,从平青到蒙辽,大家对他总是先怒后爱。其实百姓虽弱,却是这世上最赤诚的人了,你待他一分好、他还你十分恩,正是这些百姓的耕耘辛苦,才推着赵熹的战车滚滚向前。
  陈雄挥开戒备军士、将老者扶起,向百姓道:“乡亲们的好意陈雄铭记于心,必定上报王爷、元帅!诸位请放心,城下宵小不足为虑,此役我们必胜!”
  第280章 诱饵
  这些日子敌军只是围而不攻,偶尔试探也并不激烈,可就在当天夜里,不知是各城军队集合完毕还是有其他情况,敌军忽然对建州展开猛烈的攻击,连日不停。
  李温的生活变得紧张起来,杀敌、救援、调运物资,他在城中不断奔走,衣衫被汗水浸透、剑锋被鲜血侵蚀,有人受伤、有人死去、有人痛苦地挣扎。李温本还觉得不忍,后来他也伤人、杀人,明亮的铠甲污浊不堪、只有剑刃寒如秋水,荡出血腥的波纹。他已顾不得赵熹如何、他只怕哪个瞬间建州轰然沦陷。只是偶尔,在烽火缭绕中,他又看见赵熹搏杀的身影。
  他早已将父母的英雄事迹烂熟于心,他一直以追逐父母的脚步作为志愿,可真的站在尸山血滩之上,他方才明白为何承平和赵熹被称为不世之人。他已十六岁,前面还有主帅撑起城池,不过几天的进攻已让他疲惫惊惧至绝望,当初的承平和赵熹究竟以何等信念面对青州雄兵?战争杀伐从来都不是提笔一落、张口一闭,其中痛苦磨难沉重到山河难载,可偏偏写在纸上说成故事、只剩薄薄笑谈,承平赵熹如是,自己亦如是。再想想自己还曾纠结于陈家小姐是否中意、前线的战士却已习惯了如此生活,分明共日月、却是两片天地。
  李温头一次这么后悔,早知如此、他宁愿娶了陈家小姐!可他终究还是坚持了下来,他用衣袍包裹伤口、把长剑绑在手腕,血中饮、尸中食,坚守城楼不肯休息,陈雄开始还劝他到后方休息,后来也就随他去了。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与赵熹的约定之期将满,李温开始掰着指头算能出城求援的日子,就在他无论如何都算不明白的时候,身边的将士忽然高呼:“元帅、元帅来救我们了!”
  元帅……
  李温猛然起身扒上城头,果见一只火凤飞来!我方气势大涨、敌军不甘败退,李温立在城头,滚下两行热泪。
  敌军溃败,赵熹并未去追,陈雄确认来人、打开城门迎入赵熹。百姓不知从何得到消息,涌上街头匍匐跪颂,李温从城楼直冲而下,本想扑入赵熹怀中,却见赵熹满身血污狼狈不堪,整个人压在怀章身上,艰难前行。李温一愣,心涩目酸,快步上前搀起赵熹另一次臂膀。赵熹向他笑了笑,没有拒绝。
  赵熹受伤不轻,但也不重,因软甲和铠甲保护,伤口多在四肢,只是连日抗敌又缺少粮草饥饿疲惫,加上内脏受损,所以才这般狼狈。建州虽被围困但屯粮充足,这些日子所受进攻对陈雄而言应付得游刃有余,只有李温和不明情况的赵熹让他操心,现在俩人都性命无忧,他也终于舒了口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