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王安忙道:“此时还有什么顾忌,快拿来一试!”
大夫便从怀中掏出一个红色锦盒,里面有一粒黑色丹药,王安连忙接过,喂入赵熹口中。
院中,雷霆霹雳而下直向承平而去,眼看要击中承平,敬德猛扑而上抱着承平滚至檐下、陶希仁抢上前夺过宝剑一把甩进院中,雷轰轰而落,方才承平所立之地焦黑一片。
承平还是不服、挣扎着要出去,被敬德紧紧扣住,院内军士均不畏生死持兵拥在承平身边。陶希仁迈入院内,跪倒在地:“穷兵黩武是真、治世安民也是真!野心勃勃是真、慈悲宽仁也是真!虽是天命、亦是人选,乞求--天恕!”说罢长拜不起,李温也跪在陶希仁身边。
赵熹浑身腐烂见骨、他却始终不服不认,忽有千万血手凭空冒出、如缠丝将他包裹成一枚红珠,然后变成烈火,熊熊燃烧、然后消失不见。
承平看着身边重重将士、再看着院中长跪的陶希仁和李温,喟然叹道:“罢了,罢了。熹儿有事,我随他去便是,天下、百姓,随你们高兴吧。”
雷声又起、未降霹雳,大雨滂沱而下,王安从屋中冲出、承平一跃而起、死死盯住王安。王安抹去脸上的雨,语有欣意:“王爷,元帅醒过来了!”
承平慢慢吐出一口气,李淳跑出来撞进承平怀中,承平摸摸他的头,闭上眼。
天无惧、军民可谢。
第321章 回京
许是上天当真让步,那日之后赵熹伤口不再溃烂、吐血之症缓解、精神也慢慢好,承平又欢喜又紧张,生怕这是回光返照,日日守着赵熹寸步都不敢离,直到七天后伤口长出新肉、吐血完全消失、已有渐渐痊愈之相,承平这才放下心来。
赵熹既已脱离危险,被承平抛之脑后的政事又涌了上来。他因感应赵熹之危贸然离京、尽管有宋荣声极力封锁消息却也遮掩不久,一旦他离朝、赵熹重伤的消息流出,朝中必然混乱,他得赶紧回京主持大局才好。
承平一千一万个不愿意,都道别离相思苦、谁知相聚情更长,两人相隔两地承平慢慢习惯、还能依靠各种书信诗画自我安慰,骤一相逢只觉天也老地也短唯有两情绵绵,这时候让他走、真要把他一半心给撕下来才行。
赵熹见状轻轻笑了笑,道:“我好好的什么事都没有、将养几日也就回京了,之后南边的事也用我不着、咱们就可以天长地久地黏在一起,到时还怕你不乐意呢!唾天骂地的摄政王爷、未来的一国之君,怎么跟孩子似的、还撒起娇来了!”
承平不好意思地挠了下头:“我怎么敢对老天不敬,不过一时着急罢了;我来长明也就半月,同你才说了几天话、就又要离开,以后自然有天长地久、可以后的天长地久也代替不了今日的朝朝暮暮啊!”
赵熹促挟道:“我都听温儿、淳儿说了,你骂天时可威风呢!不过我总觉得那些话很熟悉、似乎我也对谁说过,咱们到真是心心相印、同心同德!我在长明出事你立时就能知道,说明咱们虽在两地、其实从没分开。天地神佛自有道理、咱们管不了,可臣民将士却不能不顾,这是我们自己争来的责任。你且回去,我向你保证,很快就去见你!”
承平忙道:“你可别急!伤筋动骨一百天,你伤口大而深、又兼重毒,不休息一年半载怎么能乱动!唉,你的意思我明白,前些日子你昏迷难醒,我常见军士们为你祈祷,丈八壮汉悄悄落泪、好笑又感动。就算为了他们这份诚心,我也得好好经营。我明日就动身、你可一定要好好休养!”
承平说到做到,第二天天还未亮便又快马回京。承平离京宋荣声对外称南方已平、承平要斋戒以备筹神,将一顶空轿抬到郊外行宫。但斋戒有时,承平迟迟不回朝中难免怀疑,正在他头大如牛时承平终于赶了回来。
既然回来,自然要把谎圆上,尤其赵熹重伤不死、更该好好谢神才是。不过宋荣声不知承平痛骂苍天、陶希仁却知道,他怕承平仍不肯服气,故先一步找到承平、谨慎说出祭天筹神之事。他还想了千万个理由来劝,没料承平一听、乐呵呵应了下来。
看陶希仁有些惊讶,承平笑道:“我又非狂生浪士,从小受孙先生教诲、天地君亲师的道理还是懂的,如今熹儿没事、我自然要酬谢天地、请他们保佑熹儿平安、保佑我朝隆盛。我如今身份尴尬、也不好以天子身份祭祀,该如何施礼、还要请希仁多多费心,祭天酬神之事就交你和荣声去办吧!”
陶希仁暗叹一声,大家都说李承平宽和可亲、赵熹凶悍可畏,实则赵熹对亲朋向来袒护、李承平才是真正狂傲冷硬之人。连上天都用之则温怒而可弃,何况是人?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做下千古功业吧!
京都的事要处理,南边的事也要交代。赵熹受伤之后赵福立刻封锁消息,但毕竟日日相处、军中将士对赵熹颇为了解,看他一直不露面就觉得出了事。好在军中上下待赵熹极为忠诚且信任,并不过多揣测。承平离开后,赵熹立刻召来军中将领,一来安排南征事宜,二来也叫大家放心。
赵熹重伤,绝无可能再领兵,且剩余一州几城并不成势力,赵熹同承平商议以威逼劝降为主,非万不得已不动兵。之后又休息几天,赵熹撑着去军中转了一圈,军心终于稳定。
劝降进展缓慢,但毕竟大势所趋,也还算顺利,年底恰金荣病死、胡蒙换权,承平便以赵熹受伤为由将赵熹召回京都、并调回包括胡蒙军士在内的一半兵力、将他们调到北边草原、许胡蒙军士吊唁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