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陈平之离开前看了看承平,承平道:“熹儿近来身子又不大好,婚事还没同他商议,不过你也可做些准备了,陈家女必入李家。”
陈平之赶忙谢恩告退。群臣便只剩了吴衍还在。吴衍本为李淳老师,李淳前两年已出府办事、吴衍也入户部补缺,因他办事牢靠为人亲厚很受上司看重同僚喜爱,两三年便被提为侍郎,也算承平信任之臣。
承平见他留着不肯走猜想是为李淳之事,却仍问:“吴大人还有什么事要奏么?”
吴衍躬身道:“非有公事,是有些私情……近来未见二公子,又不怕叨扰元帅养病、不敢拜府,托人带信却又说见不到二公子……卑职着实有些担心,斗胆烦扰王爷,不知二公子可安好?”
承平冷哼一声:“他如何不好,他好得很呢!你既然是他老师,我还要问你怎么将他教得顽劣不堪、是非不分,非要闯下大祸才罢休!”
吴衍赶忙跪倒:“王爷息怒!卑职不知小公子犯下什么错事,可依卑职之见,小公子虽骄蛮却通理、对王爷和元帅却是敬仰孺慕至极!小公子年纪小,有行差踏错也是卑职教导无方,他却并无坏心啊!卑职愿领罚,请王爷看在小公子对您一片赤诚的份上,严教轻责……”
承平看他一眼:“你对淳儿倒是爱护有加。”
吴衍叹道:“卑职也知道小公子有种种不是,可他却是个重情重义、尊师重道的好孩子!您和元帅诸事繁忙、他平时便同我待得多些,他时常表露对您和大君的思念和仰慕,卑职见了如何不怜惜、如何不感动!王爷,小公子只有十六岁,正是年少轻狂,他想要像您和大君那样英雄盖世、可又难以望其项背,这时候他自然想要桀骜不驯、离经叛道、好离您和大君更近一点。王爷,小公子向来错而知改,他最难以接受的是您的忽视啊!”
李淳已经在家里关了半个月,不单承平、连赵熹都不去看他,其他下人除了近侍更不能靠近,府中尚且如此更别提朝中。他的消失悄无声息,承泰等人问起承平也不肯多说,大家都猜测李淳做了什么事遭到了承平的厌弃。吴衍自然不能坐视不理,思量许久,还是决定直接来求承平。
虽平时都是赵熹骄纵孩子,但承平要罚、赵熹绝不会违背他的决定;承平这些年跟李淳两人一家朝夕相处,情义更比同李温还深些,听吴衍这么说、承平又想起赵熹不在身边、李淳陪自己度过的岁月。
承平叹了口气,当时并未说什么,只是在元旦那天将李淳放了出来的李温一同参与祭祀事宜,过后又将他关了回去,不过也足以让朝臣打消猜疑。
第325章 孽缘
朝臣从宫中离开拥着宋荣声和陶希仁去到宋荣声府邸,打算想想办法看如何应对承平。
宋荣声叹道:“这两件事也非王爷突发奇想,在这之前他已经多次暗示,不过大家都不同意、所以装作听不懂、不明白,如今王爷明明白白地提了出来、看来是毫无回旋余地了。”
陶希仁冷哼道:“那也不成,他虽大权独揽、可他还不是皇帝,就算是皇帝也不过代天牧民,我等为人臣便要规导劝谏、岂能容他胡来!”
户部尚书卢静劝道:“王爷是有些急了,但这件事也都有他的道理,咱们只能慢慢劝,若是将王爷惹急了认起真来,咱们无论如何都拦不住的。”
中书令林孝安道:“明日就沐休过节、之后一直到出正月,朝中都不会讨论重大事宜,等于之后一个月这两件事都不会有人反对。我看啊,王爷是想用缓兵之计,叫咱们当做没听见、稀里胡涂拖延下去,等南征结束、大军归朝再次提出这两件事,那时咱们再反对反倒显得咱们拖延误事了!”
卢静道:“我还真想当没听见呢!封赵之事暂且不忙,但迁都之事年后就要给他回信了,怎么拖?况且他一时提了两件事出来,一件缓一件急,我猜啊,我们若不同意迁都、他就会立刻把封赵之事提出来,他毕竟是摄政王、待天理政,一共提了两件事,咱们总不能全都否了吧!不准迁都他就要封赵,咱们绝不会同意封赵、也只得妥协迁都了!”
“难道迁了都王爷就肯退步不再封赵么!”林孝安反驳道,“京都作为都城已有近百年,朝中多少官员在此安家,如今说迁就迁、还要迁到燕州那鬼地方去,大家怎么能同意!要说起来,赵元帅丰功伟业、如何不当封!本来就是一家人,人家夫妻情趣、咱们在这参和什么?还是阻止迁都要紧!”
卢静急道:“迁都之事古来有之,何况王爷早已有所准备、连宫室都建好了,可见其决心!何况上安路有官道河有水渠水路畅通也算四通八达,至于朝臣,王爷都搬家了、咱们哪有嫌远的道理?可赵元帅是双元啊!又是摄政王的妻子!古往今来,哪有妇人上朝议政、哪有妻子站于人前!听闻林夫人也是才女,怎么,大人也想叫妇人走上台前、自己退于内堂不成!”
“你!”林孝安气愤不已,反唇相讥“你如今嫌弃赵元帅是双元,那当初南征你怎的不替他去!既要人家打仗又不肯给人家论功,果然是打算盘的精于算计,一点亏都不吃啊!”
眼看两人要吵起来,宋荣声忙劝:“如今陈平之等人已站在王爷一边,咱们再妹弓起来、就真遂了王爷的意了!孝安所说迁都之难我等都清楚,我们也一定会反对;赵元帅劳苦功高,要封他名号赏他功劳大家心服口服,可难就难在王爷一心要他任官上朝,这是绝绝不能。孝安也明白其中道理,就别说气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