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慧娘说罢看了李淳一眼,李淳抿抿唇,上前向熙薇道:“昨日诸事繁杂我无心他顾,今后一定好好待你,你就放心吧!”
熙薇哪里敢说什么呢?昨夜空闺独守是早有预料,今早看到李淳和慧娘耳鬓厮磨她也只暗暗羡慕,直到李温走进屋来、她才觉胸中钝痛,李温偏又温温柔柔说了那些话,叫她不由心生悔恨:若我没答应二公子、若我嫁的是大公子,我今日是否也像陈小姐那样快乐?
这想法见不得天日、她只能拼命压在心中,对承平李淳就更加害怕,讷讷不敢说话。承平见状深感无奈,只得又教训李淳几句,托言政事繁忙、叫大家早早散去。走前特意嘱咐:“咱家规矩松快,我忙于朝事、熹儿又需静养,你们就不必日日早起来问安了。”
赵熹虽不喜熙薇婆婆妈妈的性子,却也知这事症结在承平和自己,怕她当真过得不好又不敢说,便又道:“三五日来一次吧,陪我说说话,也不必一起来,没事了过来就好。”
三人连连应下。等李淳一家离开,赵熹又问李温:“你中意的那家小姐可找着了?不然叫明武堂帮你查查?”
李温心里发酸,拒绝道:“孩儿、孩儿自己找就好,缘分强求不得,若是有缘、我们自会再见的,母君不必为我操劳了!”
赵熹见李温态度坚决只得无奈摇头:“唉,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你们去吧!”
第334章 各自
李淳并非故意冷落熙薇,可熙薇今日在父母兄弟面前落泪、害得他被一通教训、倒真让他不快起来,还是慧娘好生劝慰、又有承平和赵熹在上,他这才收拾心情去看熙薇。
熙薇心里还藏着秘密、看到李淳同自己和颜悦色更加感恩戴德、只怕被对方发现自己的过错,李淳瞧她容貌不俗、虽老实木讷但别有一番滋味,对她也多了两分怜惜。
日子就这么过了下去,李淳仍多爱慧娘,但每月也有几日到熙薇处,慧娘对熙薇照顾更是细致、没半点不妥帖;熙薇已是知足,只心里还偶尔想起李温,因在院子和赵熹处遇到过李温几次、后来竟连门都少出,只想着能赶紧忘记这段孽缘。
赵熹本还担心熙薇,但熙薇每每见他都怕得很、话都说不利索,还有几次托故不来,赵熹最不喜这婆妈性子,忍了几次,看她过得不错、赵熹索性免了他们请安,让他们自己过日子去。他的伤已养了半年、伤口已经愈合,只是毒深入体、难以拔除,不过赵熹不肯像承盛那样赡养调息,而是日日早起练功、想把武艺捡了回来。
这过程自然艰难,但赵熹来做、又必然会做到,承平虽怜惜他身体、更尊重他心情,每夜忙完政事回到府中就替他揉捏放松,虽手法稀烂毕竟一片真诚,叫赵熹也开心不少。心情舒朗、身体好得也快,赵熹竟还当真恢复不少。
又过了两日,兰英携子女抵京,她一到平园就抱着赵熹和怀章哭了两日,之后便留在了平园同赵熹作伴。
早起练武、白日读书,京中又有好友,按理赵熹的生活也算丰富。可他毕竟是元帅,现在不单不打仗、连正经事情都没了,总是觉得没劲,只好自己想办法找事做。
这天承平回到府中,晚膳已经备齐,赵熹笑眯眯请他入座、亲自为他盛了一碗汤。这汤是碗鱼羹,颜色灰白、姜辣扑鼻、饮入口中还有股酒烈,夹着鱼腥,实实不算好喝。承平却陶醉地细细品尝、许久才咽下一口,又喝了一碗,不等赵熹和下人动手、自己将碗盛满、直把一盆喝完才放下碗筷。
承平赞不绝口:“这羹鱼肉鲜嫩肥美、笋脆菇香蛋滑,兼火腿咸鲜、好喝极了!不知是哪位易牙膳祖,竟有如此好功夫!”
兰英连连啧舌:“有这么好喝么?王爷这些年在京都过得什么日子……”
赵熹笑道:“他是知道这羹是我做的、所以才觉得好喝呢!我自己也尝了,虽不算绝味、却也能入口,以后多做几次、也能成珍馐美味呢!”
承平故意叹道:“如此仙品我倒是想日日品味,可惜,你以后怕没工夫钻研厨艺了,倒真浪费你这番天分!”
“哦,怎么说?”
承平握住赵熹双手,这双手骨节分明、掌上老茧遍布伤疤纵横,丝毫无柔美之姿、却是承平柔情所在:“迁都虽定了下来,可其中还要许许多多的事,我分身乏术、其他人要么没时间要么没才干,我想了许久,还是要劳累你来把持大局。”
赵熹挑起眉来:“让我来主持?那些酸文腐儒同意?”
承平道:“说到底、迁都就是咱们搬家,你虽不入朝却还是王君,家中诸事本就该由你做主,叫你来管岂不是名正言顺!他们已经同意了,只是打搅了你休息,我心里实在不安。”
迁都事情虽大,朝中人才济济、还找不出个能用的人么?何况还有六部负责具体事项,主持的也不会太过操劳,让陈平之或是其他人兼顾也无不可,不过是承平明白赵熹不愿无所事事、所以故意把事情揽给了赵熹。当初大臣们为了不让赵熹入朝费尽心思,承平要让赵熹负责迁都之事必然受了许多阻碍、用了很多心思,这些承平全都不讲,但赵熹明白得很,就像赵熹实在闲得无事下厨做汤也绝口不提无聊让承平为难、承平却知道他的辛苦一样。
赵熹笑了笑,倚在承平怀里,二人虽都默默不言,却已心意相通。兰英看他二人如此,又想起朱鹤,挥手叫下人们退下、自己也找地方缅怀先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