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孙策:有两人非要自取其辱,是谁我不说。
  --------
  孙坚死因:你特么劈我瓜是吧。(不)
  -----
  第67章 夜访德古拉
  鸽子精,到死都没动笔
  十字军的源头,并非是主,而是假借主的名义在世间被捧上神坛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这种人有两个,一个是国王,一个是教皇。
  信众一切的行为与供奉,都是为了国王和教皇在谋利益,神权和皇权共同施加压力,平民几乎是没有选择,要么信,要么死,而且不是简单的一刀杀死,而是绑上火刑架活活烧死,这叫审判。
  在前线领兵的王子被杀,如果王宫距离不算遥远,尸身还能较为完整的保存,那么就会将尸体押送回去。如果路途较远,便会就近安葬,另外再立衣冠冢。
  但是十字军有些特别,他们无论多远都一定要把王子的尸体带回去举行葬礼,按照他们的说法是:没有神父的赐福主持仪式,灵魂就无法得到安息,身躯不过是承载灵魂的容器,再腐烂损坏,只要有了主的庇佑,在天堂的灵魂就是完整的。
  也由此推断,王宫离此地确实有距离,至少十天的路程,才足够到达严重腐烂的程度。
  同时也在这个节骨眼上,久攻不下的城池将要投降,那么十字军一定会有一个条件“交出凶手”。然后带着凶手和王子的尸体一起回王都,也因为这边即将投降,所以整顿了将近一半的兵力共同撤退,减轻前线的粮草压力。
  荀彧若有所思,道:“一国王子战死,教皇当出席葬礼。若如此,想请伯符与我同去王都一趟。”
  众人疑惑,好奇他的打算。
  荀彧说:“凡有大事,必有变数。凡有变数,必可谋事。”
  诸葛亮一愣,惊讶道:“难道是……此事恐怕过于冒险了吧。”
  荀彧点头,说:“所以才需伯符同往,以防万一,至少能全身而退。”
  孙策感觉是在夸自己,爽朗笑道:“文若只管将计划道来,必不负所托!”
  “你们打什么哑谜呀?”袁绍听得着急。
  两位谋士相视一笑,暂时没说,此事还得到了王都才知晓能不能实行。
  重新规划了作战方式后,需要等到原本约定好的受降时间告知另外五个队友,同时还得打听清楚能打败而不打死德古拉的办法。
  只不过按照姜维所言,那德古拉人还怪好的,保佑一方风调雨顺,百姓拥护,不知道其他血族军是怎样。
  曹操被安排去探寻情报,将附近地理环境绕了一圈后就回来了。
  他神色古怪,皱眉道:“我沿着污染的河流一路往上游去,这河是在经过领地后被污染的。而污染源,是城中百姓的尸体,死相恐怖,浑身的血都被吸干了。”
  “怎会如此?”袁绍惊讶道,“那边的队友说德古拉帮他们风调雨顺,保佑作物,他们也是自愿提供血液,大家轮换,不会死人。”
  仔细想来每一个领地只有三百人生活实在太少了,相当于也就一小个村子。何况那边五个队友也是听德古拉所言,德古拉自然只挑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讲。
  这个城市原本是多少人口的规模,恐怕很难说。
  不确定城内的队友们是否仍旧被德古拉蒙蔽了真相,得找个机会尽可能见面相谈,但他们又不能贸然前往城池谈话,会被怀疑。
  荀彧和孙策一合计,便去找那位比较熟悉的长官聊聊。
  “唉,攻打一个小城折损了王子,国王若是降罪……那两位大人恐怕是能躲过一劫的,阁下才立功劳还没封赏功勋,恐怕是要替他们受罪了。”荀彧一脸为这长官着想的语气。
  “敌军投降分明全靠我,是他们没能保护好王子。”长官直接揽过功劳,把五名玩家的筹划当做自己的,大言不惭,又说,“你既然这么说了,总该有个办法吧?”
  孙策侧立在一旁没有应声,尽量不去看这个混账,光听说话的声音就已经足够恼火。
  荀彧仍旧平静淡然,说:“不如带两名降将前往王宫,他们知晓城内情况,更有说服力。而且,万一对方是诈降,带走两个谋划主意的,也更有胜算。”
  长官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有些道理,但是,不论敌军还是我军,出主意的都是东方异教徒,将异教徒带到国王面前简直是找死。
  “长官大人。”荀彧微微作揖,又说,“在我们国家有一种打仗的方式,叫作‘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别人看到我们这些异教徒进到皇宫非但没有受到责罚,而是受到了优待,于是我们深有感触从此信奉主。他们会仍旧誓死反抗还是觉得主宽容?”
  “哼,异教徒,没有杀死你们已经是主的仁慈,还想得到优待?”似乎听不出深层意思。
  荀彧只好说得直白一些,道:“如果国王和教会的目的仅仅只是这一个小小领地,那么胜利之后清除异端十分明智。如果有更远大的想法,那么此时清除异端,只会让原本内心动摇的人更坚定想法。一群异端因为出谋划策而得到了宽恕,得到了弃暗投明的机会,甚至从此信奉主,被重用。国王能得到什么?能得到陆陆续续不断愿意戴罪立功帮助主审判执迷不悟异端的人,一座城中只要有一个这样的人存在,这座城拿下便易如反掌。”
  长官踱步沉思了很久,将荀彧打量一阵,说:“国王能得到人才,我能得到什么?像你这样的聪明人如果能接触到国王,就不需要我这块跳板了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