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满唐华彩> 满唐华彩 第130节

满唐华彩 第130节

  此时大家正是酒酣耳热,虽押不到策论题,议论时政却不亦乐乎。
  薛白不喜欢在这种场合发表看法,只偶尔应上几句无关痛痒,又不是全无作用的话。
  “连我们这些生员都在议论,想必吐蕃也早有防备了。”
  “薛小郎所言在理……”
  这般插上一句之后,薛白便观察着他们,看谁适合往后当朋党。
  今夜却只能观察到一些表层的东西。
  杜甫才华绝世,且有忧国忧民之心,但没有城府,在官场会很吃亏;元结文武全才,通实务、有谋略,但性格也是相当硬气。
  严庄也是才华不凡,相比起来却很有功利心,某方面可以说与薛白相像;张通儒已被磨了锐气,时不时挠着稀疏的头发叹气。
  平洌倒有些让人意外,初看时只是个腼腆少年,喝醉了以后言语却十分锋利。
  “我是随家乡的税赋一起发解到长安的,过潼关的时候我就在想,在想……圣人若是肯辛苦一点,河东的百姓能过得好很多。”
  杜五郎听得打了个嗝。
  平洌却又直接拿起酒壶灌,愈醉愈敢说,李林甫不该把持相位十余年,圣人久未巡幸洛阳、关东士民翘首以盼……连圣人不该扩建华清池他都敢说。
  杜甫听了,收起脸上的狂意,眼神渐渐深邃,显出沉郁之色。
  苏源明想阻止这些狂言,才要开口,元结已大笑着摆了摆手。
  “弱夫兄,莫怕人说真话,我辈要科举入仕,就是因为如今朝堂上敢说真话的人太少了。”
  元结端着酒杯站起身来,与平洌碰了一杯,道:“哥奴为固宠而蔽欺天子,放言‘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他要让百官像仪仗队所用的马一样终日无声,言路断绝,以便他长长久久把持国事……当今天下,百官已不敢言,若我等举子亦不敢言,那又何必登科及第?为了当仗马不成?!”
  “说的好!”杜甫醉态更浓,“入仕则志在致君尧舜,一扫不正之风,何惧之有?!”
  当即又有举子过来敬酒,气氛更为热烈。
  元结确实是太刚强了一点,但算不上不成熟。如今要在读书人当中有名气,就得骂李林甫,举子中更放肆的大有人在。
  依薛白不声不响谋好处的性子,平时多不愿沾这些事,但他此时已喝了一整杯,有些许醉意,竟也举杯与他们又共饮了一杯。
  毕竟他可以当恶人,可人间若没有正气,那就连传承都要垮了。
  得敬他们未入仕之前的意气风发。
  ***
  夜深,宵禁。
  务本坊的各个旅舍酒楼里还有喧嚣声,长街上却已十分静谧。
  完全紧闭的酒楼大门被打开,杜五郎探出脑袋,左瞧瞧,右瞧瞧,没看到坊中巡卫,遂往后伸手,招了招。
  “走。”
  很快,几个醉熏熏的身影迅速跑过长街,老老少少都有,躲进国子监高墙边的黑暗中。
  哪怕是太学博士、国子监司业也不得宵禁行走,好在他们提前打点了门房,旁门还未锁,让他们能闪进国子监。
  “呼。”
  杜五郎惊魂未定,喃喃道:“我带太学博士犯禁啊?”
  转头一看,郑虔、苏源明已脚步踉跄地往学馆的方向去了。
  元结正从门房处搬起行李,杜甫捻着长须看着月亮,仿佛又有诗要溢出来。
  “你们也住国子监?”
  “长安城没旅舍了。”
  薛白道:“我们的号舍空着。”
  “走吧。”杜甫袖子一拂,摇头晃脑道:“带路。”
  杜五郎想到竟带着叔公辈的大诗家住号舍,只觉这一夜是如此奇妙。
  他与薛白刚补入国子监,只有一间很破的号舍。平时他们也不住,都是各自回家,好在被褥是有的。
  四人轻手轻脚地进去关上门,气氛安静,没了方才酒宴时的热闹。
  元结一进门便放行李,他从洛阳来,行李不算多;杜甫行李更少,只有一个书篓,里面全是行卷,全是诗文。
  酒后都没心情拾缀,他们连烛台都不点,各自躺下。
  再谈起薛白的诗,杜甫却不认为他背后有人代笔。
  “有时便是这般,脑中自有佳句冒出来,旁人不知这等情由,故则疑你。”
  薛白问道:“但不知该如何雕琢好诗,可否请杜公指点一二?”
  “伱可通音律?”
  “不通。”
  “作诗便如音律,深谙其道之后,信口便能吟出来……”
  杜五郎听着这些对话,只觉得杜甫这般教导了,与没教导也殊无差别。
  他酒劲上来,莫名其妙地嘟囔道:“好诗。”
  这是他一整夜说的最多的词。
  眼皮越来越沉,耳边薛白与杜甫对话越来越远。
  “杜公到长安,可打算去投行卷?”
  “明日便要去拜会左相。”
  “不知是当朝左相陈公,还是李公?”
  “……”
  ***
  清晨。
  国子监号舍里,杜五郎一醒来就在小榻上哼哼叽叽,因昨夜喝了太多冷酒而肚疼。
  转头看去,此时已是日上三竿,号舍里另外三人已不在了。
  有敲门声一直在响,他就是因此被吵醒的。开门一看,却是薛崭正站在那里。
  “嗯?薛七郎如何来了?”
  “阿娘问六哥昨夜没回家,可是住在号舍了?青岚姐也很担心,但让我别说。另外,颜县尉让人到家里,也想找六哥……”
  “昨夜有场很厉害的文会,酒喝得晚了。”
  “多厉害?”
  “如何说呢,杜甫你知道吧?你不知道,那我就无法与你说了。”
  杜五郎又倒回小榻上。
  薛崭便上前问道:“那我六哥呢?”
  杜五郎回想了一下,道:“昨夜隐隐好像听他们说,要去拜访谁来着……”
  他头也开始疼了,根本就想不起。
  ***
  永乐坊。
  李适之的大宅院便在永乐坊西南隅,占了一坊的十六分之一。而周围的十余个小宅院亦是李府的附属,乃是给族人、幕客居住之处。
  薛白随杜甫翻身下马,目光看去,只见朱红色的大门紧闭,侧门亦是关着,既不见门房,亦不见守卫。
  元结自有亲友要去相见,因此只有他们二人前来。
  杜甫上前叩动门环,等了许久才有人开门。
  “敢问……”
  “我家阿郎不见客。”
  杜甫遂递上拜帖,道:“杜子美拜见,还请通传一声。”
  “原来是杜先生,还请先进来。”
  那门房这才肯放两人进去,很快又关上门。
  李府豪阔,入内放眼看去,亭台楼阁精巧,底蕴不俗。一路走了许久,在一个偏厅坐下等了不多时,有爽朗的笑声响起,李适之绕过屏风。
  “子美多年未至长安,物是人非矣。”
  薛白与杜甫起身,目光看去,恍然有些明白,李林甫为何讨厌风度翩翩的官员了。
  不谈其它,只看李适之的风采,让人一看就觉得这就该是当朝宰相。
  李适之年逾五旬,乃唐太宗之曾孙,恒山愍王李承乾之孙。李承乾一度是唐太宗的太子,若不是谋反被废,皇位就是在他这一脉。
  “左相。”
  “莫再这般称呼。”李适之豁达一笑,摆手道:“我去岁便已罢相。”
  杜甫叹道:“听说了,因韦坚、皇甫惟明案牵扯?”
  李适之不等他引见,目光已看向薛白,笑道:“上元夜我见过你,诗词写得很好。”
  他抬手按了按,不让薛白执礼,接着又道:“不必多礼,相反,我还得多谢你。”
  “不知李公这是何意?”
  “坐下谈。”
  李适之不急着说这些事,举手投足显得十分洒脱。
  在薛白看来,他身上少了一点为官者当有的矜矜业业、如履薄冰,有太多的贵族气质,若是个闲散宗室可以称得上贤,但入官场不行。
  “子美可听了我的新诗?”李适之向杜甫问道。
  “还未耳闻。”
  “哈哈,我早便厌了与哥奴争斗,罢相之后还乐得清闲,赋诗曰‘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好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