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待粮食问题初步安排好后,接下来的要务便是大力招收铁匠,提高铁匠待遇,然后全力生产农具和武器。
  这些繁重的工作,足以让杨秋忙碌得几无休憩之时。
  就这样忙碌了十多天,基本已经动员了整个马邑县拿出一部分田地播种冬小麦之后。
  杨秋还来不及开会讨论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一个意外的人来拜访了。
  这人是张辽,他是秘密来拜访的。
  要知道,杨秋现在可是反贼!
  哪怕是秘密拜访,这都证明张辽不打算和她切断联系。
  想到张辽上一次送来的密信,杨秋有些自恋了。
  她怀疑张辽那次送密信不是因为过去几年的情分,而是因为张辽想要交好于她。
  于是,杨秋在密室里面秘密接待了张辽。
  “我很意外,文远,你竟然还愿意来见我?”
  文远这字是张辽父亲最近取的,尽管杨秋早已知晓这个名字未来会与张辽紧密相连。
  但直到现在,她才能坦然地唤出这个被载入史册的名字。
  张辽未曾料到杨秋会以此言作为开场,他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杨将军,你如今可是威风凛凛!某这种昔日旧友,若是不趁早来联络关系,以后岂不是高攀不上了?
  所以,某特地赶来提醒将军,莫忘了我们这些昔日旧友。”
  难得看到张辽如此幽默的时候,杨秋听懂了对方的含义,此刻简直要大笑出声了。
  张辽这言下之意,分明就是要跟她混啊!
  这……这简直就是天助我也!
  大喜事!
  如今,吕布已在她麾下,张辽也向她表达了投效之意,再加上张杨,这简直就是并州三巨头的汇聚,而且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猛将。
  然而,杨秋也清楚,张杨的投降是迫于形势,所以一条道走到黑。
  而吕布则是为了兄弟们的生存,目前仍处于软禁状态,她还不敢轻易放他自由。
  所以张辽为什么主动来这里暗示投靠,这不对劲啊。
  毕竟,她杨秋现在是朝廷亲自认证的反贼,前途看着一片渺茫。
  而张氏家族虽然失去了马邑县,但豪强都是狡兔三窟的,张辽家族绝对没有伤到根基。
  再加上这些年张家纸的售卖,张氏在朝廷人脉关系那是相当不错,张辽其实有很多出仕机会,完全不用考虑她这个反贼。
  这一旦沾染上了,对张氏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所以尽管和张辽田冲认识了七年,但杨秋的造反事业却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们。
  因为她深知,这两个人必须为家族的前途着想,就像当初的王柔一样。
  那时,杨秋不一定需要杀了王柔,还可以绑架之后威胁王家给钱赎人。
  可是王柔绝不会接受这种屈辱。
  毕竟在汉朝,气节和名声往往比性命更为重要。
  所以王柔当时只能死,他不能受辱,更不能让家族受辱。
  自然,张辽和田冲也会受到家族的束缚,他们的人生选择并非完全由自己主宰。
  因此,张辽似乎找不到任何理由来投靠杨秋。
  哪怕张辽莫名其妙看好她,但张氏家族,尤其是张辽的父亲,怎么可能允许他做出这样的选择?
  所以杨秋纳闷了。
  “文远来此,尊父知道吗?”
  此言实乃试探之意,然张辽默然不答,反以问作答。
  “将军,太守既殁,余县之兵皆不足挂齿,何以屯兵马邑县而裹足不前?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此时恰是占据雁门郡之良机,何不挥师直取雁门关,一举而定之?莫非要坐待汉军来伐?”
  “但我所知将军,非粗心大意之辈,故,将军是否已有定计,料定汉军无暇他顾?抑或,将军已投身太平道之旗下?”
  此言一出,杨秋惊愕之余,目光直射张辽。
  这段话的潜台词已经暗示得非常明显了,以兵法策略论之。
  杨秋宜应乘胜长驱,一举占据雁门关,将雁门郡彻底纳入囊中。
  但杨秋按兵不动,张辽因此猜测,其或已投身太平道。
  这只能证明一件事情,张辽也知道太平道图谋不轨,会在明年起事,所以这才是杨秋不再出兵的原因。
  届时汉家天下将乱,朝廷哪里还有时间理会她这个小小反贼。
  至少从目前来看,张角的的危害性可比她大多了。
  但重点是,张辽怎么知道太平道的事情?看起来似乎还了解得很清楚。
  “为何有此一问,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重要吗?”
  张辽观察着杨秋的神色,他垂眸低声开口了。
  “太平道起事,必败无疑。将军最好不要受人摆布,我始终觉得,将军应该走自己的道。”
  这一下子,杨秋更是震惊了。
  张辽为何如此笃定太平道的结局?难道仅凭其天生的军事天赋?
  于是杨秋直接问了出来。
  “我并未加入太平道,只是知其举事之意!故,我欲让士卒休整一时。可是文远,汝何以对太平道了解如此之深?”
  这一刻,张辽目光复杂地开口了。
  “将军,你举事至今,怕还是不够了解朝堂的消息,其实关于太平道的事情,朝廷许多大臣都觉得太平道有不臣之心。
  好几年前,朝廷就查禁过张角,当时一些大臣就觉得张角有聚众造反的意图,但后来此事未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