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天下万千生民亦无过,彼等剥削我等穷苦百姓,掠夺我等最后一点粮食,我等自当拿起刀枪反抗,创立新的王朝!”
  杨秋此话一说出来,张角颇为意外。
  他没想到眼前这个女子竟然也有如此见解,原本他以为这位率领杨家军占据雁门郡的人其实只是一时被迫反抗。
  原来对方和他想的一样,是这汉家天下对不起万千百姓,所以造反这件事情是正义的。
  只有建立新的朝廷,才能改变这个世道,可为何对方笃定说太平道会失败呢?
  张角直接问了出来。
  “将军既有此等见解,为何却不信黄巾军能取胜,太平道能开创一新朝,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让庶民饱食暖衣?”
  “大贤良师,我且再作一假设,未来的官吏皆由太平道信徒担任,且彼等皆公正无私,毫无贪念,绝不侵夺百姓粮食之举,每年皆按既定税赋标准收取赋税。
  然则,如今之困境在于,黄巾军中人大多已失其土地,彼等如何能获得新土?大贤良师以为,还有足够的土地可分予众人?”
  这个问题瞬间让张角给愣住了。
  封建王朝的宿命就是土地兼并到了极致之后就会权利重新洗牌,再形成一个新的轮回。
  而张角的认知还没有到达这个程度,他只是觉得是那些官吏有问题,天子有问题,所以建立一个新朝不就行了吗?
  可是眼下杨秋的这一个问题,让他突然意识到,原来他以前的想法竟然有些许天真。
  但他此刻也不是没能想出解决方案。
  “我自会将那些荒芜的田地,重新分给天下失去土地的流民,并鼓励百姓们开荒耕种。
  我亦将施行仁政,使百姓们得以有粮食播种,助他们度过最初开荒难关。”
  这倒不失为一个解决方法,只是就像杨秋做的均田一样。
  但想做什么和实际做什么,那之间其实差别有千万里。
  “大贤良师心怀仁慈,不忍庶民百姓受苦,愿分田地予天下诸人,这实乃善举。然而,大贤良师以为仅那几十万太平道信徒失去土地?
  实则,天下千千万万的庶民,皆依附于豪强士族而生,自耕农已寥寥无几。大贤良师真以为土地足够分配?
  即便开荒,最初几年所需粮食,又如何解决?若购买,彼等是否会卖?又或,当彼等出高价时,大贤良师是否有足够之资购买?”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抛出来,这还不是真正的实施,但已经足够让张角意识到这种过程困难重重。
  他当然不是傻子,只是在还没推翻这个天下的时候,他还没思考未来要怎样执政?
  因为这还不是他眼下可以考虑的问题。
  但杨秋的这一番说法,却瞬间让他意识到,夺取这个天下之后会遇到多少困难。
  可是难道不做就这样原地等死吗?张角突然就产生了一种困惑。
  “天下之事,何者不难?未来之路,自然险阻重重,然若不为,则希望全无。莫非将军因惧未来困难,欲劝我放弃?”
  那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意思了,这也不怪张角,他毕竟没有执政过。
  可以说他的想法还有些浅薄,甚至处于天真这个程度。
  “世族光武帝当年夺取天下之后想要度田,后来各地峰烟四起,大贤良师以为这是什么原因?”
  当然是那些豪强士族的反抗,他们可不希望自己老老实实交赋税,更不希望自己的土地被清楚丈量出来。
  而这件事情一被杨秋提出来,张角整个人突然就冒出了一股冷汗,他好像蓦然间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了哪里。
  明白了杨秋一直在询问这些问题的原因。
  不管是分田开荒的困难,还是夺取天下之后丈量土地,收取赋税的困难,这都不是他简简单单一句施行仁政就可以做到的。
  难道光武帝当年就不想施行仁政,让更多的百姓获得土地吗?
  但那个过程当中遭遇了无数反抗。
  而这一刻,再一想到未来这天下依然是豪强士族的天下,官吏子弟还是要任用这些人,张角的脸色越来越苍白。
  他好像终于意识到了黄巾军真正的困难在哪里。
  “杨将军,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法?莫非我所做一切,皆是错的?难道我终究无法改变这天下,这一切都是徒劳?”
  “大贤良师所做,自然无错。但黄巾军的问题,在于如何让百姓重新分得田地,如何让未来收取赋税之人公正无私,此乃大贤良师当深思之处。”
  张角不由得沉思了起来,然后给出了一个他自认为足够残暴的答案。
  “若新王朝建立后,仍有此等横征暴敛之徒,便当斩之。只要掌握军队,那些豪强士族便无法反抗。随后,再将彼等之田地分给万千庶民。
  至于治理天下,当选拔贤明之士。天下士子中,并非个个贪暴,其中仍有许多忧民忧国之人。
  只要令朝堂上下风气一新,让公正贤明之人治理天下,此世道自当焕然一新。”
  倒是有点接近打土豪分田地这个想法了,但还是有所妄想,于是杨秋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
  第57章
  “杨家军现正推行均田之策,为参军兵卒的家庭分田百亩,且每月发放充足军饷。
  在此过程中,我诛杀诸多贪官污吏,及暴虐的豪强士族子弟。彼等对我多次实施刺杀,并与山匪勾结,欲屠杀平民,阻挠杨家军均田之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