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因此,有时欲使民富国强,仅着眼于吏治清明是无用的,还需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如何让土地拥有肥力?
  如何驯化出抗寒抗旱粮食种子?再如,如何提高炼铁技术,使农具更加锋利?此皆是促使民富国强。”
  “当然,若杨家军仅依赖这些田租,自然不够。目前杨家军自己在开采盐矿,设有工坊炼铁,此外还有其他各种工坊,皆在促进工匠之力便利生活。
  而吃饱穿暖的百姓们一旦有余钱,自然会购买各种工具,此乃良性循环。”
  “世间财富之道,许多人都说要开源节流。节流之方法固然简单,然而要如何开源,实际上方法多种多样。
  吾辈之人,自然要想出更多方法来开源,而非在仅有粮食产量下研究如何让众人吃饱,那根本无法实现,饥饿必然导致混乱!”
  简而言之,那就是提高生产力,只是这么直白的说出来,两个人会沟通不良,所以杨秋只能用各种例子来举例。
  荀彧听完默然无言许久,他再一次问了一个问题。
  “吾在此间数日,闻将军有神秘师承,故将军所言此等学识,莫非皆出自将军之师传授?”荀彧试探着问道。
  那自然也只能有这一个答案了,杨秋笑着点头,并且又说了一些话来震撼眼前人的世界观。
  “其实吾师还曾言,于大海之彼岸,尚有广袤的土地,居有其他肤色、文字皆异的人类。
  而我们所居之地,实为一巨大的球体,若一直沿同一方向行进,终将回归原点。
  “而若一直向南行,彼处并无四季之分,终年炎热如夏,彼处亦有诸多国家,此等事宜,荀郎君或已知之。”
  汉朝与周边国家素有交流,故对周边情况,士子们皆略有所知。
  只是杨秋说的距离要再远一点。
  “若再向南行,跨越浩瀚的海域,便可抵达更南的土地。而彼处之季节,与我们正好相反。
  当我们处夏季之时,他们可能正是冬季。而两边季节相反的缘由,又与我们所居之地球如何绕太阳转动息息相关。”
  “至于南北季节差异,乃因与太阳距离不同所致,此等皆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问研究学习。
  “而天空中的云层,为何会变成雨水降落?风为何会刮到这边来?为何有些地方降雨量多一些,有些地方降雨量少一些?
  又为何有些地方有盐矿,有些地方没有?此等皆非巧合,而是皆可探究的知识。”
  “在吾看来,天灾频繁并非上苍警示。君主贤明与否,皆不能违背自然之规律。此等事宜,也许与我们头顶之太阳息息相关。
  就如日升月落一般,太阳之远近、活动的过程,皆可能导致我们人类之生产活动受到影响。”
  话说至此,荀彧一时无语,因为这些皆是他不曾涉猎的领域。
  但他又觉得眼前的人好像说得颇有道理,让他无法反驳。
  事实上到了今时今日,对历法稍稍有研究的人也都明白,所谓的日食,其实都能总结出具体的时间规律,并不是君主是否有问题。
  所以荀彧这样一个务实的人,不会刻意胡搅蛮缠,然后断章取义来辩论眼前人的言论谬误。
  事实上他觉得这位杨将军确实所言颇有道理。
  但荀彧还没有明白杨秋刻意绕这些话题的原因,那自然是因为大家的知识体系不一样。
  在经学上面,杨秋是绝对辩不过这些古人的,哪怕她也进行过深入学习,但学习和擅长差距很大。
  所以当不能在别人擅长的领域打败他之时,那要把他拉到你擅长的领域,然后击败他。
  直接来降维打击了不是。
  毕竟荀彧是个务实讲理的人,若是遇到一个杠精,说再多的道理,人家都能引经据典的反驳你,那种人沟通起来自然毫无意义。
  但显然荀彧是一个会思考的人,只要会思考,那自然会有进步。
  因此,把话说到这个程度,杨秋已经没有再多的赘言叙述,不过都是类似的重复言论而已。
  而荀彧想要了解,想要思考,甚至认同,那都需要他自己领悟,旁人说再多,此时已无作用。
  而杨秋之所以愿意对荀彧说这么多,大概是觉得眼前之人可以寻找一条更为理想的道路看待这个天下吧。
  困在固有思维里面,只图谋贤人君子管理这个天下,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说完此话之后,杨秋告别离去,留下荀彧在原地自己思考。
  出了坞堡之后,远处的田地间有人正在劳作,而杨秋见到了两个熟悉的人,此人正是田冲和徐庶,这俩人似乎在说什么。
  杨秋笑着走了过去。
  此时,徐庶和田冲两个人在做什么呢?
  还是在斗嘴,这两个人的经历,想让彼此当做好友,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想要就此仇恨彼此,又都有救命之恩,所以这两人每次见面必掐。
  “听说你现在做了什么博士,好好的大儒弟子,现在在反贼这里做事儿,你可真是自甘堕落?”
  徐庶的挑衅完全没有让田冲大怒,他反而直接反击了回来。
  “于洛阳研习术数,或于马邑探究术数,于我而言,皆同一事。学问之道,无处不在,皆可研究。
  反观足下,近日闻君日日端坐于学堂之中,与幼童共学,学问之浅,竟至如斯地步,与幼童无异,令人讶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