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这句话在三国时期可真是太火了,简直就是野心家的必备口号,用来证明自己统治合法性的金字招牌。
  曹魏政权、晋朝司马氏,这些大佬们都对这句话,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独家解读”。
  当然,在那之前还有个炮灰也用了这句话证明自己的合法性,那就是袁术袁公路。
  于是听到荀谌问出这句话来,杨秋稍稍一想,她就明白了这三个人的意图。
  在整个东汉一朝,谶纬之说那可是风靡一时,上到天子,下到朝臣。
  不懂这个,不好意思,你直接会被开除大汉的官吏体系圈子。
  在整个东汉一朝,谶纬之说非常流行,尤其是经过王莽和刘秀的发扬光大,谶纬之说无处不在。
  这个时候的士人,要是不懂点谶纬之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士人圈子的。
  毕竟光武帝刘秀带头笃信,据说他中风了还在那儿认真研究图谶。
  也不知道他是真的信了自己是天命所归,还是为了宣传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然而这还不算完,刘秀还喜欢鼓励群臣一起学图谶。
  在建立太学之后,刘秀又要求今文经博士都要学习谶纬之学,如果不会这个,都不能当博士。
  这一和仕途绑定了,还有谁敢不学?
  更何况,刘秀的子孙们还对此发扬光大,在用人执政上,甚至会参考谶纬来决定。
  大名鼎鼎的《白虎通义》就是将经学和谶纬融为了一体。
  结果呢,直接导致东汉的士子阶层个个都成了谶纬小能手。
  于是,这直接导致现在的东汉士子阶层,人人都能通晓些许谶纬,这种思想哪有什么进步性可言,简直就是一锅乱炖的大杂烩。
  野心家们一看,这机会来了,纷纷开始造谣生事,只要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就行。
  这东汉的图谶之说,简直就是一场荒诞的闹剧!
  如今这三人找自己,刻意提到了‘代汉者,当涂高也’。
  这自然是要商讨‘昭’这字和这句谶语之间的关系。
  毕竟在谶纬之学当道的情况下,宣传手段自然不能太单调了,最好从这方面入手。
  换而言之,那就是要装神弄鬼忽悠人了。
  至少这三人目前是这么想的,所以才留下来想要好好和杨秋聊聊这句谶语。
  第78章
  “你们想用这句谶语来解‘昭’字吗”
  搞明白了这三人的意图,杨秋主动问了出来。
  这三人对视了一眼,都明白杨秋已经看出了他们的想法,于是这一次是令狐邵开口了。
  “这句谶语流传甚广,将军既然决定了用‘昭’字建国,不妨就利用这句谶语解读一下。”
  这是一条走捷径的方法,说实话,也不是不能用。
  毕竟这玩意儿玩得就是神神秘秘,汉语文字博大精深,怎么都能搞出一个牵强附会的解释。
  只要你以后成了正统,那么就会说这谶语果然预示了未来。
  杨秋倒是有其他想法。
  但此时此刻,她倒要看看这三个人能怎么搞出一个牵强附会的解释出来,于是杨秋笑而问了起来。
  “那你们是怎么解读的?说来给我听听。”
  这一次是田冲主动开口了。
  “昭者,日高也,日在道上高而显,即昭代汉。”
  代汉者,当涂高也。
  这句话最表面的意思就是代汉者是道路当中的高大的人或者物,而日在道上高而显,显然对这句谶语的解读合情合理。
  “你们也认同?”
  田冲说完,杨秋看一下了令狐邵和荀谌。
  两个人同时点头,这三人都算得上是士族出身,所以对谶纬之说都非常了解。
  其实这玩意儿久了,大家都知道是糊弄人,但都喜欢自欺欺人。
  毕竟处在这个圈子里面,那就得按照圈子里面的规则来玩。
  但是这一次,杨秋不想装神弄鬼。
  “没必要继续挑衅汉廷,让他们把我们视之为心腹大敌,我有另一个想法。
  现在领军出征的几个将军,分别有董卓,傅燮,孙坚,曹操,朱儁,为何不将谶语用在他们身上挑拨离间。
  敌人太团结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我们也得给他们找点麻烦不是吗?”
  此言一出,三个人纷纷沉思了一会儿,荀谌笑了起来。
  “将军此计,甚是机巧。而今我昭国,尚不宜过于张扬,然亦不可显露太过。
  若使数人皆流传谶语解读,敌人亦非愚钝之辈,势必察觉其中的蹊跷。
  不妨先专注一人,待其效用渐微,再换另一人。且看天子最终疑心何人,逐一施之……”
  这倒也是,一下子把一堆人都拖下水,显然造成的效果不大,于是杨秋对着三人问了起来。
  “那你们觉得,现在这几个人当中,汉家天子最不放心谁?”
  “傅燮素有忠孝之名,不可轻动。曹操与宦官一系纠葛颇深,暂且亦不可取。朱儁、董卓、孙坚三人,倒是颇为合适。
  然孙坚麾下仅数千汉兵,势单力薄,难成大器。朱儁、董卓则部下势众,根基深厚。
  尤其是董卓,于西羌战场征战半年,至今战果寥寥,天子心中恐怕早已不满。”
  听到令狐邵的这番分析,杨秋颇为认可地点头。
  就是你了,董卓,先坑你再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