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当然,在那之前,得让这群汉军被太原郡的世家大族放进来。
所以张杨和邓勇一直沉得住气,任由这群世家大族在暗地里做一些偷偷摸摸的小动作。
而他们则是监控这些人和汉军联合的具体时间,到时候把这群世家大族控制起来,他们亲自放这群汉军进来。
因此,两边都在进行各种表演。
杨秋的突然重伤,自然会调兵过来,看起来杨家军还没有乱,但看起来好像又很慌乱。
至于马邑县,留守的就是邓容邓广他们这批人,而杨秋的二叔三叔负责马邑县的守护。
所以,马邑县也留了几千人防守。
当然,敌人没机会打到这里,但不可能不留人守护。
毕竟马邑县有着众多的秘密工坊,随时都需派重兵把守。
更何况,杨秋现在对外展示的信息是重伤修养,所以马邑县必然要有重兵防范,不然这出戏就太假了。
因此,在张辽、张杨、马青这三边都准备妥当的时候。
杨秋带着自己副将秦峰,然后率领着五千人的精锐踏入了大草原。
草原辽阔无边,一眼望去尽是茫茫草海,风吹草动间仿佛隐藏着无尽的未知。
想要不和鲜卑人碰头,对于杨秋来说并非艰难之事,她只需要依照脑海中的地图行进即可。
更何况,杨秋这五千人旨在实施闪电战,根本不会携带辎重粮草。
而是每人负责四匹马,一匹马累了就换另一匹,如同霍去病当初反击匈奴那般,以最快的速度持续前进。
而且杨秋还结合了上次的打法,马匹当中有蒙古马。
只要能够确定找到水源,食物完全依靠携带的肉干和马奶补充便足矣。
这种打法并非首次运用,因而杨秋带着这几千人前进得极为顺利。
此时,在鲜卑人和汉军联合了进攻的时间之后,杨秋这边已然巧妙地完成了一个大迂回。
凭借着精准的地图,杨秋这五千人成功地包抄至鲜卑人的后方。
按照鲜卑人的行进速度推算,明后天他们就极有可能对杨家军发起攻击。
所以杨秋果断下令,让队伍当晚停留在原地休息。
篝火在夜风中摇曳,杨秋与将领们围坐在一起,低声商讨着明日对这群上万人鲜卑军的突袭计划。
“将军,这高桥马鞍和双马蹬着实提高了咱们前进的速度。倘若像以往那样不停赶路,士兵们必定会疲惫不堪。
但有了这两样物件,倒是让大伙轻松了许多,休整一夜,明日便有精神进攻了。”
说话的人是秦峰,他曾经是汉军的骑兵。
那时,汉军的骑兵营里其实也有类似辅助骑兵控制马匹的物件,但似乎都不如将军此次所用的东西令人适应。
若让杨秋来回答,那便是技术有所进步罢了。
两汉之时,朝廷常年与匈奴胡人作战,马鞍和马镫其实都存在,只是没有后世形成的马鞍和马镫那般贴合人体。
杨秋在局势安稳下来之后,骑兵的规模逐渐增多。
于是,高桥马鞍和双马蹬自然开始精心制作,并于今年配备到了几千人的骑兵手中。
上一次作战其实也用过,不过那时秦峰未跟随杨秋南下,所以他未曾亲身经历过长途跋涉,不了解拥有技术更先进的高桥马鞍和双马蹬是何等有力。
至少这些装备能够让士兵在长途奔袭之后依然保持充沛的体力,避免出现无力作战的窘况。
当然,马蹄铁也在这个精心筹备的过程中成功研制出来。
倒不是说以前从未有过类似之物,只是铁这东西在过去甚是珍贵,没人会下意识地将其用在马身上,那时大多使用的是木头。
不过,如今杨秋手底下掌控的矿产资源已经非常丰富,所以她在自己的军队装备上绝不会有丝毫的吝啬。
毕竟,唯有打造出精兵强将,方能在战场上克敌制胜。
因此,这一次的五千精兵,方方面面都可谓精锐到了极致。
不单马匹配备了最为先进的工具,有坚固耐用的马蹄铁、舒适贴合的高桥马鞍、便捷灵活的双马蹬,以及为马匹提供一定防护的简易铠甲。
这五千人各自也都身着精心打造的精良盔甲,这盔甲细致入微,甚至武装到了全身的每一处关键部位。
不然,杨秋怎会有如此底气以五千人去攻打一万人?
那鲜卑人可不是不堪一击的弱旅,所以杨秋是在做好了充分且周全的准备之后。
才毅然决然地发起这次大胆的突袭。
第87章
当然,骑兵与骑兵的对战,其打法与之前截然不同。
当下,鲜卑人尚未习得中原文明的战阵体系。
他们虽有弓箭,也购置了部分武器,然而,他们绝无可能武装成重甲兵,更无法结成战阵抵御攻击。
对于鲜卑人以及其他胡人而言,他们最大的优势便是□□的骏马。
作为骑兵,他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发起冲击。
倘若作战失利,他们转身便逃,具备极强的机动能力。
但这一次,杨秋偷袭了他们的大后方。而他们对后方敌军来袭毫无察觉,所以对于这群鲜卑人来讲。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若敌军突然发起突袭,他们或许连武器都来不及拿起,马匹都来不及骑上,敌军便已冲杀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