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难道只有这一个原因吗?”
  此言一出,莫昆突然兴奋地开口了。
  “秦穆公之前多次帮助晋国,然而晋国多次言而无信,许诺的好处从来不兑现,所以秦穆公担忧这一次也是如此。”
  这番话让杨秋笑了,这倒也不是没有道理,但这个原因还不是那么重要。
  而杨秋的询问,其实也不一定是要问秦晋之间的问题。
  有时候文化人的聊天,总是喜欢用一些意有所指。
  所以她笑而望着眼前的一群人,想知道有谁能在此刻猜到她的意思。
  “秦晋之好能安枕无忧?其实未必,秦晋之间依然猜忌连连,可是最初,双方依然结好了多年。
  如今西有董卓军队,南有洛阳强军,这秦晋之好,也未必不可一试。
  毕竟即使烛之武退秦师了,秦晋依然通婚。”
  贾衢此言一出,一旁的徐晃眼睛都亮了起来,他已经猜到昭王这两个问题的意图了。
  汉廷如今各自为政,内患不断,而他们昭国其实和以前的晋国占地面积区别不大。
  董卓的军队虽然还没有占据长安三辅地区,但一旦率军东进,倒是可以类比于秦。
  而不久之前,汉朝那边已经让孙坚率领军队离去,所以眼下昭国西边的敌人就变成了董卓,这其实就是秦晋之争。
  而刚刚贾衢说的却是秦晋之好,这倒是让徐晃一时之间没懂。
  虽然是可以撺掇董卓那边造反,然后两边合作。
  但两个敌人处在相邻位置上,矛盾是一定会爆发的,两者利益又不能一致,如何才能结成秦晋之好呢?
  更何况,若是董卓也反了,凭什么汉朝那边无动于衷?
  徐晃不知道答案,这倒是因为徐晃完全不知道汉朝那边的内部情况。
  因为刘宏谋划的是南边迁都,这事儿策划得非常隐蔽,目前猜到的人没有多少,事情更是没有开始进行。
  所以他才不能窥探全貌。
  而贾衢却是因为家族原因,所以了解很多汉廷朝堂的情况。
  再加上杨秋今天的试探,所以他猜到了一部分真相。
  这其实是在询问昭国未来和董卓的相处问题。
  是敌人又不是敌人,这就是昔日的秦晋之好了。
  而刘宏呢,他自然还不能马上迁都,但如今他已经开始了准备工作。
  于是,在有宗室刘焉提议“废史立牧”这件事情之后。
  刘宏当机立断,将长安三辅地区与凉州一并划为雍州,并任命董卓为雍州州牧。
  如此一来,董卓可以在原地自行招募兵卒、筹备粮草。
  这意味着,刘宏如今不会再让朝廷中央为其提供粮草武器,全然将此事交予董卓自行处置。
  他给予董卓雍州完全自主的军政大权,这犹如抛出一个极具诱惑的诱饵。
  就看董卓是否会上钩了。
  第112章
  “协儿,你觉得刘太常是忠臣吗?”
  刘宏望着刘焉远去的背影,偏过头,向身旁年仅五岁的儿子询问道。
  此时的刘协年纪尚幼,但已接受启蒙教育。
  皇家子弟的教育自然是最为顶级的,因此刘协也懵懵懂懂地知晓父皇所问之意。
  “父皇,绥和元年,朝廷罢刺史,更置州牧,秩二千石。建武十八年,朝廷却罢州牧置刺史。
  可见世祖更倾向于刺史。
  可是刘太常却说,刺史太守剥削百姓,致使百姓生活困苦,所以可选择清廉有名望的大臣来做州牧,这样可以安定百姓。
  儿想的是,也许这州牧是一时之策?不能成为常态?”
  刘宏瞬间以欣赏的目光看向自己的小儿子。
  明明才五六岁的年纪,在政治上却有着天生的敏锐性。
  更何况,自启蒙以来,这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一直十分优秀,完全不像长子那般木讷愚钝。
  这也让刘宏的心开始有了些许偏向。
  毕竟,他目前没有新的孩子出生,仅有这两个儿子,而长子实在是不堪大用。
  再加上他与何进如今争斗得越发厉害,刘宏实在不想将刘家天下交到长子刘辩的手中。
  然而,就以朝廷目前的状况,他实在没有能力废掉何进,将刘协扶上皇位。
  毕竟,如今的朝堂不宜再生乱局,这大汉的天下不能再经历一场大乱了。
  “你说得不错,州牧确实只是权宜之策。
  可是刘太常提出这一建议,吾也采纳了。
  告诉为父,是因为刘太常忠心为国,为父才采纳吗?”
  刘协目前的启蒙教育,基本每天都要聆听一番汉家天下各个皇帝的执政措施。
  虽然他目前还没有学完,但对汉朝几百年的历史,他还是了解了大概。
  所以,对于政治斗争这种事情,刘协虽然还不是完全明白,但已经有了基本的本能反应。
  “是因为正好合适。雍州此地糜烂不堪,所以父皇才采用州牧之策。”
  这个答案让刘宏更加满意了。
  “那重新回答为父的初始之问,你觉得刘太常到底是不是忠臣?”
  这个问题让刘协感到十分纠结。
  这也是他没有一开始正面回答的原因,因为他觉得这个答案有点敏感,也怕自己的答案会惹怒父亲。
  大概是看出了儿子的忐忑,刘宏轻笑一声,对自己这个儿子倒是展现出一番慈父心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