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大王,川蜀之地极为富饶,蜀锦、盐业、漆器等十分兴盛,所以蜀地之人安于享乐,不愿出蜀与外人争斗,乐于留在故土。
  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川蜀之人享受着和平安宁的生活,却也失去了进取之心。
  明明商贸往来极其繁华,蜀人却陷于蜀地之中,本土士族豪强更是内斗不休。
  若要引起蜀人的兴趣,恐怕需要一个更大的诱饵才行,仅竹纸制作还不太够。”
  荀攸前面说了这么一大堆,最后那句话才暴露真实意图。
  简而言之,益州富裕,若要挑动这群人的进取心,挑动他们内斗,那就得放出更大的诱饵出来,也就是昭国这边提供一些致富的方法。
  毕竟过去几年,荀攸是亲眼见证了凉州是如何一步步改变的。
  最开始是先种植高寒抗旱青稞等粮食,先解决凉州本地人的温饱问题,之后再种植棉花这种经济作物,让凉州能够通过棉花这种东西让本地富裕起来。
  之后再是修路,开发凉州与西域的商道,让西域商人大量过来,促进凉州等地的繁华。
  而凉州以西的地方还有许多盐湖,通过对盐湖开采大量食盐,之后运送到了凉州关中等地贩卖,直接促进了凉州经济富裕,最后这才让凉州慢慢安宁了下来。
  而荀攸现在就是要效仿凉州的方法,现成的例子摆在那里,给他一点资源支持,这才好在益州开展工作。
  所以杨秋被荀攸这番委婉的说法逗笑了。
  “公达,任何时候,农桑之事皆为国之大事。得益于益州的地形气候,桑梓繁多,故而川蜀之地的蜀锦销往各地,我昭国在这事上只能锦上添花。
  不过,我倒是有两个他们拒绝不了的诱饵。益州之地适合种植水稻,我这里有一年两熟的水稻种子,还有更为先进的种植技术,届时让马邑的农学院派人过来吧,此事暂时不急。
  此外,益州此地虽已种植甘蔗,但当地之人并未掌握制糖之法。我有办法让甘蔗制成糖,且甘蔗比甜菜含糖量更高,未来益州将会成为最重要的制糖地区。
  我想,这两个诱饵足够让公达未来治理益州了吧?”
  当初昭国制作的糖当然不是用甘蔗制作的,因为杨秋占据的是大量北方地区,所以制糖的原料是甜菜。
  如今并州还有辽东地区都种植了大量的甜菜,是北方最重要的制糖产地。
  如今占据益州了,当然要将新的农作物开发起来,甘蔗在这个年代是存在的,只是大家使用的方法似乎主要还是熬成汁。
  而在关中以及关东地区,糖这种东西可是权贵之人才用得起的,以前这些人想要吃甜,来源主要是蜂蜜,更为昂贵的糖则是从西边进口的石蜜。
  不过从昭国建立之后,其实大家也习惯昭国这边生产的糖了。
  但是以目前这个世道的产量,糖永远都是缺乏的,所以这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产物,足够让人心动。
  “臣多谢大王体谅。”
  荀攸得到了大王的承诺,对未来治理益州越发有信心了。
  而此时距离中秋节就只有一天了,这个节日还是杨秋建立昭国之后开始提倡重大举行的节日。
  所以说完正事之后,荀攸就就跟杨秋闲聊了一下明天简单过中秋节的事情。
  比如荀攸已经让下面的人做好足够多的月饼分发了。
  至于太史慈那边,军队自然也在休整。
  昭国的军队完全不进行进攻,而是就这么在梓潼还有巴中原地休息。
  于是刘璋和刘范就烦恼了起来,这简直就像是在头顶上悬了一把刀,这还让人怎么睡得着?
  而在长安这边,八月十五的前一天,昭国这边就已经有大量的粮草武器开始往南边运送,不仅如此,还有大量的士兵在这一天南下。
  调兵的人自然是贾诩,他依然是昭国的太尉,所以掌管全国兵力。
  之所以这个时候调兵,自然是因为南边的消息传过来了。
  那么按照计划,贾诩将马青赵云两位将军调往了南方,当然这两个将军还带了大量的兵卒往南行军。
  与此同时,赵云身边还带了徐庶这位军师。
  至于马青,他身边跟着的人则是杜畿。
  当年杜畿参加了昭国的考试,直接成为了当年的状元,所以过去几年受到了重用。
  而现在把这两个文臣调到南方,自然是因为益州不能只有荀攸一个文臣,不然就势单力薄了,
  所以还要陆陆续续再添加一些人。
  这样大面积的调兵遣将,自然引起了长安人的讨论,此时也不需要再隐瞒,所以贾诩和邓容这边也给外面放出了风声。
  那就是昭国已经占据汉中,目前调集的大量兵力是去收复益州。
  这爆炸一般的消息,直接将郑玄昨日到达的消息压制了下去。
  长安各大酒楼之中,都在兴致勃勃的讨论着大王何时收复益州的事情。
  “我这边有确切消息,昭国军队已然控制了金牛道和米仓道,所以如今才大量派兵南下。收复益州之事已成定局,昭国当下已成西秦之势!”
  此时,长安一处酒楼包间里面,司马懿与诸葛亮仲长统相约在一处酒楼共享美酒,谈天说地。
  原本他们是想讨论郑玄到来长安会产生什么影响?接下来郑玄这位大儒又将会在长安做什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