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大王,我也是此想法。只是刘荆州此人谨慎,此时出兵帮助刘璋,难道就不怕我昭国出兵荆州吗?
  恐怕刘荆州有其他打算,我昭国占据益州,关东之地其他诸侯也许不会就此沉默。”
  此言一出,荀攸立即开口了。
  “元直考虑不错,大王,看来要采用年初之计了!”
  也就是说,这群人在内斗数年之后,终于决定对付她这个最大外敌了。
  这种情况杨秋之前也考虑过,所以她才让李儒镇守汉中,贾诩守着关中,荀谌张辽坐镇北方。
  若真是全面出兵,倒也不是没有准备!
  “大象是不能藏在一只蚂蚁身后的,既然如此,那就搅乱中原。”
  第166章
  益州这边刚刚占据,所以没有熟练的信鸽。
  不过派人用最快的方式把消息传到汉中之地后,这个消息就以汉中为中心传遍了四面八方。
  首先就是昭国官方所有商队暂且停止行商,毕竟一旦打起了仗,那就是没有底线的,不存在还有正常行商这回事儿。
  到时候扣留人质,强抢商品,这种事情只能说要撕破脸。
  不撕破脸的方式,那就是派一伙人伪装成强盗把商品抢劫过来,表面上还说不知道怎么回事儿。
  当然,过去几年,伪装强盗这种招数也不是没有,所以昭国官方商队,并不会深入人家腹地。
  目前,把商品运到各地区中心的人主要是当地自己人,这群士族豪强自己组成的商队。
  只有当利益属于自己了,商队道路才能够运行通畅。
  比如冀州这边就主要是中山无极甄氏负责和昭国商队交流,毕竟甄氏和袁绍联姻了,实际上也是袁绍在挣钱。
  曹操这边的兖州自然是曹氏还有夏侯氏族人在运行商队,钱都挣到了自己腰包里面。
  至于什么豫州徐州扬州等地,都是同样的套路。
  大家是又当军阀又当商人。
  当然,没人会亲自下场经营商贾之事,但是当地的商队最后都会投靠他们。
  在一些利润交换之后,大家就都是一个利益集团了。
  所以在这样扭曲的经商环境下,关东诸侯过去几年不是没有派人来昭国学习。
  哪怕他们没有窃取到机密,也知道昭国如今的商贾繁荣是因为重视工匠,鼓励经商。
  这世上没人是傻子,所以大家也都进行了类似的政策发展自家经济。
  不是要多培养工匠吗?那就跟着学呀,不是要鼓励商队吗,那就暂且废掉一些对商人的束缚。
  但是过去几年效果却不大,看起来有些许进展,但跟昭国相比那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好多人还没想清楚原因。
  当时郭嘉还好奇问过,关东之地毕竟家底富裕,人才极多,这样模仿几年会不会赶超?
  当时杨秋一笑,然后直接带着郭嘉去了几个秘密工坊里面,然后让郭嘉亲眼见到了工坊的统一流水线。
  这个流水线不只是说大家分工合作,而是在统一了度量衡之后,流水线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根据统一的数据来进行工作的。
  毕竟这年头的工匠讲究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大家用的度量衡其实并不一致,做出来的东西有时候比较唯心。
  就像每个地方收赋税用的东西,为了多收点税,实际上都会动手脚。
  统一度量衡这种事情虽然明面上成功了,但实际上大家私底下就在动手脚,而很多工匠用的工具,那都是自己的唯心数据,不是统一的度量衡。
  这也是关东之地就算窃取了昭国的图纸之后,也不能马上模仿成功的原因,因为昭国这边的度量衡是严格的统一标准。
  在工厂这种地方,稍有误差,带来的影响是差距巨大的。
  而昭国在每个环节要求工匠用上了统一的度量衡,每次实验就进行了严格的数据记录,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反查每一个环节的数据。
  工匠执行的标准不再是自己唯心的标准,比如手摸一下感觉,肉眼来定尺度,那是不可能的。
  所有环节全部都是要根据专业的工具来进行测量计算。
  虽然牛逼的工匠看一眼东西就知道具体数据,但工厂是不能这么干的。
  大量的工匠参与制作东西之后,那就要制定统一化的标准。
  而要进行这个统一化的标准,不识字不会算数的工匠是会被淘汰的。
  所以工坊里面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不要求他们有什么文采,甚至也不需要认识很多很多字,只要能进行基本的数据测量计算记录,这对于普通的工匠就够了。
  若还想继续往上爬,自然会有各种考试进修,然后成为有官职品级的大工匠。
  每个郡县都有专门的官职负责当地的道路修建,水利修建,工坊修建,这些官职目前大量由工匠出身的人来担任。
  要想让未来这个世道工匠阶级发展起来,就得让他们掌握权力。
  所以未来这群人只要力量足够大,断然不会倒退为工匠下九流的地步。
  毕竟权力给出去了,没人希望退回以前的境地,只会为他们工匠争取越来越多的利益。
  所以关东之地的模仿只能学点提高工匠的待遇。
  但要让工匠掌握权力变为官员,甚至让所有工匠统一度量衡,这其实是做不到的。
  因为他们自己这群士族,都还在垄断教育,垄断官职,甚至有时候他们自己内部都不够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