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家里的青壮年都在读书,那……
  解放了中老年人?
  崔校长想了又想,“限制科举年龄限制到多少岁啊?”
  “三十五岁?”苏景先下意识地就报了上辈子的公务员考试的年限,没想到被崔校长反对。
  “三十五岁才不科举走入社会的话,这对养家糊口是极其不利的,要不改到三十岁?但是三十岁,如果是十五岁正式开始科举,三年一次,五次机会?是不是又有点少了。”
  崔校长从摇摇椅上站了起来,来回踱步,开始自己和自己砍起价来,似乎是想要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从三十五、三十,到三十三,总之是想了又想,多一次机会能够多一点考中的可能嘛?
  眼看着崔校长就要陷入头脑风暴中了,苏景先赶紧出声拯救自家老师,“老师,老师,这些具体的东西,我们可以交给官家想啊,我们能够做到的,不就是写出我们的思路,具体实施都是官家来嘛?”
  这坦然地交给官家兜底的态度,崔校长真的有点羡慕了。
  因为这小家伙,折腾了这么多大事,结果现在依旧没有上朝的资格!
  交给官家来定夺,最后不还是他们这些朝臣来想嘛?
  经常上朝的人都知道,朝堂和菜市场没有两样,大家都各执己见,看谁的声音大,看谁能想出来的词多,看谁最先沉不住气想要开始动手,看谁的关系网更加硬……
  “我先想想。”但是这些,崔校长还是不忍心和一个小孩说,看苏景先的表情,崔校长还以为他也是那些对朝堂美化的人呢?
  殊不知,苏景先单纯是因为,自己不想要扣到这么细罢了。
  毕竟他也没有走上仕途,再者说,自己把事情都做完了,上司一点多余的都不能补充,怎么能够体现上司更加厉害这件事呢?
  虽然还没有进入官场,上辈子也没有能够成功进入社会,但是苏景先已经掌握了这个生存之道。
  苏景先提到官家之后,崔校长也是没有再继续思考了,反倒是真的开始写札子。
  “老师,你这是……同意了?在帮我找老师嘛?我们可以先按照普通书本的规格来找,要是官家同意了,再升级一下嘛。”
  苏景先是这么想的,不是每一本书都要请示官家。
  “那不行。”
  崔校长很是认真,“我们先请示官家,官家并不是不讲理的人,要是他不允许我们把事情做的这么广,到时候再修改嘛。
  科举取士从开宝八年以后,就是官家的殿试起到了主要作用,此后更是能自称天子门生,关于科举的书,先请示官家也是常理。”
  不愧是老师。
  苏景先感叹,这给自己找背锅找到皇帝那边了,依旧能够义正言辞。
  他看了一下,觉得自己已经学到了老师的精髓,才又开始处理琐事。
  不得不说,苏景先的运气有的,甚至让宋仁宗觉得,这人或许真的是吴景鸾所说的自带强运之人。
  “这时机,也太巧了。”
  宋仁宗看着手上来自崔校长的奏折,上面也没有吝啬对苏景先的夸赞。
  宋仁宗心想,在自己下定决心要找机会收拢手里的权力的时候。
  苏景先就递上来了这么一把刀,很合适的刀。
  先不说要不要出那本书,就是那个用年纪大了这件事来限制朝臣,就相当合适嘛。
  朝堂上经常会出现臣子“乞骸骨”的事情,但是大多只是装腔作势,真心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要退的少,要么是拿自己离任作为威胁。
  朝堂上少了谁都可以,少了我,官家你可以试试看。这样的意思。
  要么就是正好是到了危急关头,用告老还乡来自保、来试探圣意。
  总之,不管如何,作为皇帝,很少有一口答应的,但凡皇帝一口答应,当下也好,后世也罢,都会揣测是不是双方的关系已经到了比较恶劣的程度了。
  所以往往会推拉好几次,想要告老还乡,被挽留,试探个三次,要么是依旧留下来了,要么就是顺利离开了朝堂。
  要是真的设置一个这样的规定……
  宋仁宗也忍不住站起来踱步了,设置成多少岁的比较合适呢?
  三品及以上大员没办法,此外别的应该都能适用吧?
  到时候安排年轻的上去,不管是自己,还是自己的儿子,都能够从众受益。
  五十岁?还是五十五?要不六十?
  无他,关于年纪的考量,宋仁宗也有点难以抉择,一方面是他上位太早,前期是刘太后把持朝政,他只能慢慢在朝堂中扶持自己的实力。
  这种情况下,年纪在“适龄”就比较困难,那肯定是能发展哪些人,就照常发展嘛。
  年纪太小的话,现在的朝堂反而会清走一部分属于他的实力。
  想到这里,宋仁宗就又升起来了对苏景先的怨念。
  这小子是真的会挑人啊,他找的这些个小朋友,家长也几乎都是他这个官家手上的人,原本晏殊没有明确自己“保皇党”的身份,正好这几年态度暧昧了起来,苏景先的到来一下子把晏殊推到了他这边,但是这人竟然也显得是他和苏景先那小子共用了一样。
  算了,不考虑这么多。
  宋仁宗思来想去,觉得先把年龄规划到55岁,但是这从这一次的科举开始实施。
  而科举的年龄上限,也看这次的年纪再来衡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