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说来这也是苏景先的习惯,这小子做事总喜欢找一些“样本”,大概是从种地衍生来的思路?
并没有多少真实种地的习惯,宋仁宗对地,也不过是自己下锄头挖过几次土,又或者是买了苏景先的那个植物种子,自己尝试把东西埋了进去。
之后的照顾一直是太监、宫女们负责,现在嘛,也是长在了最兴来的案头。
虽然无毒,但是宋仁宗这人心思深沉,可不放心随便放这些东西在自己的书桌上面。
越想越多,但是宋仁宗并没有否决掉这份来自崔校长的札子。
次日,这札子也是出现在了朝堂,引起来了一阵朝堂动荡。
特别是知道是崔校长在苏景先的影响下写出来的札子,很多人满脑子都是。
这小子!真是人在哪里就折腾到哪里!
范仲淹不在朝堂,韩琦还在啊,很多人一边听着太监高声念着奏折,一边不由自主地看了韩琦一眼、又一眼。
这些损人的主意,看着也不像是韩琦能够想得出来的啊?
但是那小子家里做官的也就是他的两个叔伯,不是韩琦的影响,难道是范仲淹?
都不像。
快被众人目光淹没的韩琦听着奏折的内容,越听越喜欢。
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是一下子就知道,这是被范仲淹影响的。
一定是那个没有上书的奏折,韩琦想到里面正好有提过现在官员太多,很多人尸位餐素,并不能够给朝堂做贡献。
这样的提议,把考试的和做官的年纪都下调,而这个年纪也正好是能够给朝堂做实事的年纪……
真是的,范仲淹这个家伙,自己找出来的问题,自己没有办法解决,最后居然还是徒弟来收尾。
想到这里,韩琦都想要站出来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了。
他的同僚们,一定对这个规定深恶痛……
“官家,这样的提议真的是为百姓思量,老臣以为,相当合适!”
“是啊官家,科举的年龄下调,能够让一些年纪大了依旧在考试的人放弃科举的念头,这样其他行业上就会多出很多有经验、还是识文断字的人来。”
“做官的年纪下调,这更是好事一件啊,官家不知,老臣确实这些年年纪大了,深感自己有些不如往昔,也不怕同僚笑话,很多事情年轻时候看一遍就能看明白,现在要多看两三遍……如果年纪下调,老臣距离告老还乡也不差几年,这样工作起来也更有奔头。”
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声音?
韩琦纳闷了,这是为什么?
韩琦此时的站位已经站到了晏殊的左右,两个人官职差不多,不过晏殊是板上钉钉的副相了。
看韩琦脸上似略有茫然,晏殊就知道,这人一定是只顾着思考这是徒儿苏景先的提议了,没有想明白……
“如果是一方面下调,那么他们绝对不会答应……”
下朝之后,晏殊自然也是拉着韩琦,给人讲明白了这件事。
“现在是两方面一起下调,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肯定是会同意的。”
宋仁宗原本也以为会有人反对,结果发现反对的声音寥寥无几,下朝堂之后也是想明白了。
“好啊,都下调之后,那么就是拼的每个人的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太学里面苏景先也在和晏几道复盘。
“如果我们不出这本书的话,只有那些规章制度被实行,那么对寒门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苏景先深刻地知道这一点。
晏几道不明白,“做官的年纪下调,这样到了年纪就要走人,朝堂上空出来空位的机会更大。”
“考试的年纪也下调,世家大族人再多也就是那么些人,总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读书的,寒门甚至平民的人多,多出来的人总有能够竞争到空位上的吧?”
“不然。”包繶摇头,“正如你家。”
晏殊的儿子多,晏几道这个老来得子,头上的几个哥哥都已经读书做官了,虽然官位有的不是很大,但是都是靠的自己的本身。
晏殊有六个哥哥,两个姐姐,几乎没有不擅长读书的。
“这应该是我爹是神童……”晏几道说到这里,又听了下来。
是啊,他爹是神童,但是他爹的这几个儿子,算上他,也就他一个人传出来了神童之名。
“家里有神童父亲,父亲能够提供的教育资源也好,你们家只要不是不愿意读书的,能够通过科举的概率就天然比别人大上很多。”
苏景先接过了晏几道的话头,“也正是如此,在朝堂上来调查,大家对这件事的接受程度,那肯定是普遍能够接受的。”
“问富人愿不愿意和穷人比在短时间内更快花钱。”沈括也是一针见血指出了这件事情能够被朝堂众人接受的本质。
众人沉默了片刻。
苏景先率先发声,“但是这样的决策又是有必要的,在职位上时间越长,能够发展的势力,能够给家族做到的庇护也就越多,所以很多人明明年纪大了,依旧站在位置上不走,腾出来位置,那么安排上去的是谁不就是官家能够决定的嘛?”
“所以这就是官家支持的原因。”晏几道也明白了,“官家支持,百官们也支持,所以这个能够被顺利推行嘛?”
“估计……”苏景先想了想,脑内简单分析了一下,给出了不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