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她初步打算做一个杯子作为一个容器,把铁块放进去烧成铁水,所以这个杯子一定要耐高温。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姜永卓打算把粘土和草木灰混合在一起,增加烧制后的强度和耐久性。
将草木灰和粘土以1:1的比例混合,再少量多次的加入河水搅拌,最终达到可塑的状态,然后姜永卓用这些泥巴捏出来了两个杯子,还剩下不少的泥巴,姜永卓打算顺便把模具做了。
她先捏出一个长方形的模样,再用骨刀开始刻出一块凹陷下去一些的长方体。长度大概七厘米,宽两厘米。
将模具和杯子都放在阴凉通风的位置阴干,待到杯子完全干燥,姜永卓就把它们放入窑炉之中烧制。
该准备的都准备完毕,姜永卓把不规则的铁块放入杯子之中,再把熔炉之中铺上一些木炭,将杯子放在正中间,放入杯子之后,再以它为中心在四周放入木炭。
之后在最上面盖上一层火绒和木柴来点燃,等到木炭开始燃烧的时候,她便坐在鼓风机面前开始按压鼓风机上的木头。
随着温度越来越高,整个熔炉内都被烧的一片通红,姜永卓用细木棍戳了几下,感觉已经有些发粘,像是要融化了一样。
她继续加热升温,期间观察内部的木炭,不够了就往杯子四周添加。
几个小时过去,杯子里面的铁块已经快要全部融化成了铁水,姜永卓加大火力,又过了三十分钟,她用木棍搅动着杯子中的铁水,已经没有一块固状物了。
她先是把晾干的模具放在一边将一根粗木棍从中间劈开一些当作夹子,把熔炉当中的杯子夹住,将里面的铁水倒在模具上,她没有全部倒满模具,杯子里还有一些铁水没有倒完,姜永卓也顾不上那么多了,用之前做好的粘土手柄插入铁水之中,此刻的模具因为多了手柄的加入,铁水也正好填满了长方形模具当中。
铁水在常温下表面迅速冷却,形成一层固态的外壳,她用手捧了点水往上泼点来加速冷却还可以让其更加坚固,水在接触到高温的铁之后迅速变成了蒸气,待到蒸汽消散,她又重复了几次这个过程。
直到锤子完全固化,她才送了固定手柄的右手,稍作休息。
即便铁水已经完全固化,但内部仍保持着高温,姜永卓把它放在一边并且嘱咐大家不要碰到,会造成严重的烫伤。
烫伤?什么是烫伤?嫘暴和媂砺都没有烫伤这个概念,姜永卓和姬雨也忘记和她们讲这件事了。
正好借此机会,说明一下。
简单来说就是被高温的东西,比如说蒸汽,火焰,开水还有刚刚我说的那个锤子,造成的受伤。
在经过简单的科普之后,媂砺和嫘暴也是知道了被烫伤的危害,姜永卓就是怕媂砺对那个从没见过的东西产生好奇心,按照它以往的探索模式先闻闻再咬两口的样子,生怕它烫伤自己。
一天之后锤子也是完全冷却了下来,姜永卓直接就把粘土做的模具打碎将锤子取了出来,她拿在手上掂量了几下,感觉还是不错的。
现在的锤子表面有许多黑色的物质,如果做的是刀或者斧头,就要把表面那一层磨掉,特别是在刀刃的位置。但锤子的用处不是用来切割或者砍伐,所以不用磨也是可以的。
做完了锤子,姜永卓把目光放在手柄上,之前就是想着用粘土做完手柄之后再把粘土拔出来换上木头。
因为粘土的弹性很差,作为锤子的手柄需要的是高强度 、耐用性、弹性,虽然粘土的强度很高,但它很易碎,这作为一个手柄显然是不合格的。
而不使用粘土,当时她身边也没有什么材料能耐得住铁水的温度。
而使用粘土作为手柄的坏处就体现出来了,她要更换手柄就得把现在的手柄敲碎,再清理凹槽当中的粘土,之后才能更换木材手柄,这样的方法做一次还好,要是长此以往,很浪费自然资源。
所以姜永卓更换完合适的手柄之后,就立马开始炼另一批的铁。
她用粘土做了一个凿子的模具,再把上次剩下的铁加在一起,炼制成铁水倒在模具当中。
凿子做好后为了有更舒适的握持体验,她特意去河边找了块石头把粗糙的表面磨了磨。
第三次开始炼铁,她这一次打算做斧头,现在的姜永卓已经有了很足够的经验,还是和之前那样用高温烧出铁水来,这一次她先把铁水倒入模具当中,外表很快就凝固了起来,这时候铁的内部还是软的。
姜永卓觉得可以趁着这个时候对铁器进行锻造,她先用锤子把长方形模具敲碎,再让姬雨用分裂的木棍夹住铁块,放到提前准备好的石板上。
而姜永卓则是一手拿着铁锤一手拿着凿子,凿子还用一根木棍夹住来防止一会儿导热烫到自己,又尽量把她和铁块拉开距离,开始小心翼翼地用锤子和凿子敲打出一个可以空洞来好方便以后插入手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