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八贤王慢步走到那横梁边,盯着那骨架半晌,轻轻叹息,“刘将军,我们先把他们埋葬了再说吧。”
待将最后一具残存不存的骨架小心翼翼的放入坑中,看着展昭和刘统领将沙土填入坑中,公孙策低声道,“第450具。”
站在公孙策身边的包拯微微皱眉,低声说道,“最后的户籍资料里登记的是452人。”
“少了……两个孩子。”公孙策轻声说道。
包拯一愣,转头看向公孙策,公孙策轻声说道,“那户籍里写着有54个孩子,但是,在这里的我只看见52个孩子的骨架。”
“也许……是散乱了,你没有发现?”包拯低声说着。
公孙策没有说话,只是看着包拯,他有过多年的验尸经验,跟着包拯查案几十年,怎会辨认错骨架?但……现在的他却是不能说,垂下眼帘,公孙策心头无奈,他不能说的太多了。
包拯见公孙策垂下眼帘,以为是这般惨烈的景象让公孙策难受了,便低声说道,“要不,你到那边坐坐?”
公孙策抬起眼,微微摇头,“我没事。”
这时,土已经填完了,八贤王肃然恭敬的祭拜作礼。见八贤王肃然恭敬的祭拜作礼,刘副统领和展昭也过来祭拜,待刘副统领和展昭祭拜完毕,包拯和公孙策也上前祭拜。
祭拜完毕,八贤王一脸严肃凝重的问着包拯,“包拯,把你知道的说出来。”
“事实上,事情很简单,这侉依族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传说,传说就是王爷您收到的那对联,那对联里藏着宝藏的消息。于是,有人觊觎了宝藏,并且来到这侉依族,这些觊觎宝藏的人或许和这侉依族很熟悉,看这些人并没有怎么挣扎,还有这四周的环境也没有打斗的痕迹,应该是和这侉依族相熟的人,才能让这四百多人毫无防备,并且,我估计能这四百多人这么毫无防备的,定是还用了什么下三滥的手段,比如说下药之类的!”包拯说道,顿了顿,看了看那坟墓,低沉声音说道,“已经将近十几二十年了吧,也许在这场灭族惨祸中,有人侥幸得生,或者,当初的酿造这场惨祸的人因为某些原因而再度觊觎起这场宝藏来!所以,书院后山才有了那侉依族的祭坛,所以……才有相继死去的人……”
八贤王听罢,神情一沉,开口说道,“包拯,听你话里的意思,你知道……当初酿造这场惨祸的人是谁?”
包拯只是微微皱眉,“还不是很清楚。”
八贤王轻轻一叹,“不管现在发生的命案和当年这侉依族被灭有没有关系,这侉依族被灭一事,本王势必要查个水落石出!”
而公孙策只是低下头,看了看捏在手里的册子,册子是离开府衙的时候,公孙策特意求八贤王允许,从府衙文库里找出来的户籍资料。
下山离开的时候,公孙策将手里的册子递给了包拯,低声道,“你看看。”
包拯接过,先是一怔,这册子的封面上写着的竟然是诗经二字!?随即翻开第一页,就见刺眼的名字——应明,还有……阳企山?!
包拯眯眼思索了一番,合上册子,递还给了公孙策,“你怎么看?”
怎么看?还用问吗?公孙策转头看向包拯,认真道,“现在死去的人里,应明院长,曾经是庐州的官员,应明院长是户籍官,而阳企山学士是当时的府尹,失踪的木都统是当时庐州的驻军副将。”
他们和这侉依族都有关联,应明院长身为户籍官,统计户籍资料,肯定要和侉依族打交道,而阳企山学士身为当时的府尹,也必定会知道这侉依族!最重要的是,明明是户籍的登记册,可封面却是《诗经》,这明显是被人替换掉封面,恐怕有人不想让他们发现这侉依族……
包拯低低一叹,揉了揉额头,有些疲惫,“我们先去书院看看。”
“去书院?”这时,走在前头的八贤王不知何时已经转身走了过来,“包拯,公孙策,如果你们查到了什么,务必要来告诉本王,如果需要人手的话,就说。”
公孙策微微一笑,拱手作礼恭敬道,“是!”
包拯也拱手作礼,“王爷请回府衙休息,如果有了什么消息的话,包拯再来告知王爷。”
八贤王温和一笑,转身大步而去。
而就在包拯和公孙策转身朝书院走去的时候,就见庐州大街方向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公孙策循声望过去,就见一黑衣男子骑着白马疾驰而过,公孙策心头一震,那黑衣男子……怎么那么像飞星将军中州王——庞统?!
庞统怎么会来这里?!这个庞统,包拯上辈子最难缠的敌人!
包拯见公孙策盯着那已经疾驰而去的黑衣男子发呆,心头微微有些窒闷,伸手拉过公孙策,低声道,“怎么了?”
公孙策回过神,看向包拯,忙摇摇头,无辜一笑,“没事,就是奇怪,怎么有人骑马骑得那么快?”
包拯挑高眉,“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富家子弟目中无人目无王法罔顾法纪的多得很!”
公孙策闻言,一呆,随即忍不住笑了起来,眼前这人难得也有这样犀利尖刻的时候呀……不过,说的真没错,那庞统虽然精明能干,可却也是目中无人罔顾法纪!
包拯见公孙策笑了,笑容透着天真的愉悦,不由心头窒闷一散,也勾起了嘴角,眼前这个俊秀的公子还是笑得时候最让人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