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6章
按理,她该追究宋国这次的责任,但事急从权,小小的宋国不足为惧,他们真正的敌人还在后头。
二十年备战的不止是禹国,从姬凌玉死在尧国开始,百里政府和姬方缙政府之间就注定了不死不休。
姬方缙时日无多,这极有可能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战争。
沈芙嘉接了柳凌荫和童泠泠回国,从扣压到释放,中间不过十个小时,沈芙嘉在解决这件事时前后也就谈了十分钟。
这十分钟的背后,是尧国近半个世纪的血泪史,是上亿人日复一日的不懈奋斗。
禹国磨好了刀枪,尧国亦枕戈待旦着。
她们都清楚,尧禹之间,到了做最后清算的时候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七千五,这是一章二合一,把明天的合进来了,后天见(- -)
第五百四十九章
柳凌荫和童泠泠这一趟实在折腾, 兜兜转转回到王宫后,柳凌荫问沈芙嘉,要是他们不放人,你真打算今晚就开战吗?
沈芙嘉没有回答, 她问柳凌荫, 你觉得不行么?
这不是表达肯定语气的反问, 而是纯粹的询问。
打一个宋国没什么不行的, 但打了它,禹夏又从南部攻来,我们会面临两线作战。
北清还惦记着那三个大省, 如果趁乱南下,那就是腹背受敌。柳凌荫揉了揉太阳穴, 说实话, 这些倒也不是事,我更担心的是国内的那些宗族闹意见, 把你推下台。
女王对官员有直接任命权, 但宗族们对内阁官员有裁决权。
内阁官员如果出现了重大失职、渎职的行为,经宗族大会投票,超过半成以上的宗族决定将其裁撤,那该名官员就需引咎下台,并在十年内无法再次进入内阁。
战争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倒不是说不能打仗, 而是在宗族们眼里,不和他们协商就擅自开战,这是一项不可饶恕的重罪。
放任这种不尊重宗族的人留在内阁, 早晚会对他们的利益产生威胁。
如果沈芙嘉出自某个宗族,那还能分散一些注意力, 但她背后没有宗族的庇护,所有的矛盾都会集中到她一人身上。
沈芙嘉立在了尧国的一个特殊平衡点上,她背后没有任何一方势力,因此,一般情况下她是所有宗族巴结、交好的对象;
可一旦她的行为触碰到了大多数宗族的利益,那凭她一个人,是绝对无法和多个组织对抗的。
柳凌荫被宋国拘捕的时候没有反抗,强行反抗只会把事件升级,她不想给宓茶沈芙嘉惹麻烦,也相信国内的沈芙嘉、严煦等人会想办法保她出去;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她根本没把宋国视为威胁。
尧国的威胁或者说她们的威胁只有两个,一是南方虎视眈眈的禹国,二是国内各怀鬼胎的宗族。
比起尧氏,百里族这个新政府当然更为强势,绝不会让其他宗族骑到自己头上。
但也仅限于此。
维持百里族地位的主要方式是在宗族之间取得平衡,可要是真有那么一天,七成以上的宗族全部联合起来,那百里族再强势也无济于事。
女王的确深受爱戴,沈芙嘉也的确权势滔天,但不论是这份爱戴还是这份权势,都是建立在民众和其他宗族基础上的相对论,如果脚下的基础摇晃松动,君也好王也罢,都只有重重摔落的下场。
沈芙嘉捻了捻无名指上的戒指,将它转了半圈,沉默着没有说话。
权臣、君王,屹立不倒的关键归根到底都是制衡之术。
但宓茶不是个只想保住王位的元首,她要的是国家的提升于繁荣。要在攀岩的同时保持住平衡,这个难度非同小可。
童泠泠开口,淡淡道,宋国没用,主要问题不在他们身上。
宓茶在成为女王之前,就和沈芙嘉强调过宋国的问题。
尧国对非法产业打击十分严厉,但为什么这些交易还是屡禁不止、还是从宋国流进了国内?
问题出在尧国内部。
各宗各族对自己的领地有相当大的管辖权,中央政府能做的只是调控、督促和惩罚,对地方并没有直接管理的权力。
这就意味着,偌大的尧国、诸多土地、诸多宗族,只要有一个被买通、出现了松动,黑色产业就能落进尧国之中。
有这个问题的不止是尧国,所有宗族制国家都有这个问题。
不夸张地说,全世界除了禹国市场,再没有第二个国家是宋国钻不进去的。
禹国的特别之处在于,每一个国民都是单独的个体,他们没有归属的组织。
其余国家的顶部宗族团结起来后,可以和政府打擂,甚至扳倒政府;但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不可能去和国家对抗。
禹国政府在国内拥有最高管理权,除政府以外的一切个人、组织都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
姬方缙改革初期,宗族、列国纷纷抨击这一制度,认为政府失去了约束,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
常有外媒在采访宓茶时,询问她对改革后的禹国的看法。如果沈芙嘉在旁边,她会替宓茶接过这个话题。
所有人都认为,百里女王是最恨禹国改革的人,因为这项改革,她家破人亡、逃命它乡。
宓茶的确恨姬方缙,但沈芙嘉有无数次看见宓茶在收看禹国的新闻,女王的办公室里留着禹国每一年大会后发表的计划、拟定的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