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不得不承认,我的导演生涯实在是太短了,尽管我是专业毕业,但有些事情并不是只有技术可以解决的,还需要经验,我为此非常苦恼,不得已,我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剪辑师彼得罗·斯卡利亚和他的团队,这其实是很为难的,因为我几乎将所有可以剪掉的镜头都减去了,而他要把这部电影再剪成120分钟以内的电影,他花了半个月做这件事情,我们沟通了好多次,大家看到的成片,是剪辑师和幕后团队共同的心血,要剪去这么多时间,还要保持剧情的完整性,非常不容易,他们为此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平均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夏真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她认为这是斯卡利亚应该得到的,虽然他本人并不一定在意。
“谢谢您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题,在沟通方面,您是否遇到过困难,听说您的剧组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记者感兴趣地问道。
“我们合作过一次了,这是第二次合作,所以沟通很顺畅,若说哪地方不对,大概是饮食方面的问题吧,各国口味都不一样,不过我们求同存异,大家都是奔着一个目标,就是让电影拍得更好,即使有分歧,我们也会想到一个妥当的解决方法。”夏真笑着说道。
第二天,关于《暮色》的报道出现在各国娱乐新闻版面,不少记者并没有购买电影票收看电影,只是人云亦云,从影迷的评价中猜出影片受欢迎程度,记者采访对象不同,报道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叫好不叫座,‘暮色’难超‘安吉拉’》、《‘暮色’来袭,伊妮德续写天才神话》、《‘暮色’:一部奥斯卡味十足的电影》。
也有媒体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报道这件事——《伊妮德亲睐惊悚电影,是天才还是变态》。
无论是怎样的报道,都无法掩饰《暮色》在威尼斯电影节的高人气,不少专业人士看好《暮色》,将《暮色》作为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狮奖”有力竞争者,有些报纸甚至预言夏真会继“奥斯卡神话”后,再次塑造“金狮”神话!
在这些让人看花眼的报道中,英国《帝国》杂志的专访格外引人注意,《帝国》剑走偏锋,并没有提票房、金狮奖奥斯卡这些大家都会问到的问题,他们的问题更具有专业性,而且更具有官方性。
《帝国》保证文字真实性,并未经过后期加工,他们的编辑只是简单的整理了一下伊妮德的回答就发稿了,《暮色》首映后,伊妮德·夏只接受了《帝国》一家杂志的专访,因此《帝国》的观点格外引人注目。
“伊妮德·夏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她总能选出最适合这个角色的演员,这是许多大牌导演也做不到的事情,她似乎永远不会挑选错演员,无论是丽贝卡·豪尔还是艾伦·里克曼还是饰演配角的瑞恩·高斯林,都在这部影片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也许观众并未注意到,这部戏里还有一个大牌演员,雪莉·亨德森,当导演告诉我,这部电影,很多龙套演员,都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演员,我惊呆了,我问她‘为什么,不觉得太大材小用了吗’……”
“导演很直接地说道,‘只有好的演员才能最大限度诠释出我想要的效果,我是个暴脾气的人,我不想亲自上阵教给一个菜鸟演员究竟是怎样演戏,我喜欢有灵性的演员,我就是那个最低标准!’”
第二天,美国《娱乐周刊》选载了《帝国》杂志部分报道,并将夏真的原话作为报道标题:《伊妮德·夏:我就是那个最低标准!》
作者有话要说:上一章,有妹子说保留电影内容,有妹子说不喜欢电影内容,我结合一下大家的意见,没有删去,而是在结尾加了一些内容。
大家可以去看
☆、这是我心中的女神
夏真在《帝国》杂志的言论,引起不少非电影人士的讨论。
有些人认为伊妮德·夏是一个敬业的好导演,选角确实不能含糊,有些人却觉得伊妮德·夏这话实在是太狂了。
“她一点都并不像含蓄的东方人。”一位网友在论坛上评价道。
韩国媒体一直在关注威尼斯电影节,因为今年威尼斯电影节鲜少出现两位电影人入围情况,金基德的《圣殇》和伊妮德的《暮色》。
这给韩国电影人增加了巨大的信心,电影协会主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甚至表示:“属于韩国电影的时代来了!”
作为韩国人最关注的娱乐圈人士,夏真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她在街边逗小狗的照片都能成为韩国国内娱乐版面的头条,更何况登上英国最具权威性的电影杂志《帝国》。
韩国不少报纸和媒体全篇转载了《帝国》的报道,甚至还引用了部分海外网友的观点。
对于夏真的说法,韩国国内主流声音分两种,一种认为“enid认为把演技极佳的自己当做选角的最低标准实在是太苛刻了,不利于新人的挖掘”;另一个则是觉得她这样做的对,“导演选演员就是不应该含糊,要不然就对不起掏钱买票看电影的观众”。
夏真选角“最低标准”出来后,倒是引来诸多韩国明星的兴趣,韩国许多大牌演员纷纷表示很想要拍夏真执导的电影。
韩国知名演员玄彬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若是导演enid找我拍戏,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角色,我也很愿意,不给我片酬都可以。”
青龙影后河智苑则宣称,“很想和伊妮德·夏合作,因为一定可以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