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他拜托赵琨帮他探探口风,看看尉缭到底是怎么想的?秦国的国尉对尉缭就这么没有吸引力吗?尉缭当初对信陵君,可不是这样的态度。
  赵琨拍一拍大侄子,“尉缭当初追随信陵君的时候,才十八岁,还是少年心性,古道热肠。他现在二十九了,经历过大起大落,又不是没当过国尉,心态自然不同。这个官职对他的吸引力恐怕还真不大。咱们不要盲目攀比,人和人的相处模式,也没法比较,请务必耐心一点,静待花开。”
  秦王政一揖到地,“请小叔父多多指教!”
  赵琨仔细回忆了一下他跟尉缭相处的点点滴滴,思考许久,说:“指教不敢当,我感觉尉缭是挺矛盾的一个人。一方面,因为信陵君的事,他耿耿于怀,甚至将功名利禄视作浮云。任何一位诸侯招揽他,他都能扛得住诱惑。但另一方面,他多年研读兵法,关注各国的局势,却没能辅佐一人,一统天下,终结这乱世,心中其实是有遗憾的。他不肯留在秦国,应该是多方面原因,比如这些年野惯了,容易触犯秦律,不想吃牢饭。另外,他似乎不喜欢繁文缛节,下次见面,记得给他免礼,他肯定会自在许多。”
  秦王政若有所思。
  赵琨拍一拍的他肩:“咱们一定可以留住尉缭的。政儿负责礼贤下士,我负责盯着人别跑掉了。放心,我要了一条他亲自喂养的小狗,闻着气味就能找到他。还有花朝,天天围着他转,一找一个准儿。他要是敢跑,咱们就牵着狗,架着鹰,给他绑回来。”
  秦王政爽朗大笑:“好,就这么办。”
  临睡前,伯高敲门进屋,向赵琨禀报,张良的力气比一般的男孩要小一些,从咸阳西市买来的小弓,他用着非常吃力,倒也不是拉不开,就是开弓三五次就没力气了,手臂直抖,显然不合用。
  赵琨把张良带进书房,揭开布幔,只见九张异常精巧的弓挂在墙上,尺寸从小到大,每一张弓都漂亮极了。
  赵琨笑眯眯,眼中满是鼓励的神色,对张良说:“挑一张吧。这些弓是隗先生亲手做的,爱惜一点。不过,用坏了也没关系,我知道物件都会自然磨损。”赵琨小时候力气也偏弱,这些隗先生特制的弓,虽然有点旧了,却保养得当,张良应该能用。
  张良连着试了三张弓,最终选择了赵琨八岁那年用过的小弓,爱不释手地轻轻摩挲。可见他的力气还不如赵琨当年。
  赵琨心说:表弟身子太弱了些,得补一补。还得加强锻炼。
  考虑到猎场有人工放养的熊瞎子,据说经常观摩人的行为,已经学会敲门了。赵琨特意叮嘱张良:“进了猎场的范围,千万不要落单。我们要在山里住一晚上,半夜听见敲门声,千万不要开门。有可能是熊瞎子,不是人。”
  张良捧着弓箭,语气轻快:“知道啦,我保证不落单,不上熊瞎子的当。”
  因为提前给各家送了帖子,第二天陪着赵琨和张良一起去长杨宫游猎的青少年足足有一千多人。有些是老熟人,比如蒙毅、甘罗、赵濯、王贲……刚巧休沐,就来聚一聚。有些是新朋友,比如尉缭,以及这次平定嫪毐之乱,赵琨才结交的少府官员冯去疾。还有蒙氏、王氏、甘氏、李氏、冯氏的旁支、姻亲、故交,把家中的子侄都叫出来参与游猎。
  这年头也不搞计划生育,每家都是好几个孩子,那些名门望族,更是几十上百个少年孩童一起行动。其中不乏大侄子领着小叔父出来玩的。游猎已经不是单纯的游猎,而是演变成交际圈子、人脉共享了。加上各家随行的侍从,总人数超过了八千。
  最夸张的是王氏,王离才九岁,已经当爷爷辈了,自称领来了十一个侄孙儿,还要求他们听话。赵琨定睛一看,好嘛,有一小半侄孙儿的年纪都能当王离他爹,众人都被逗笑了。
  冯去疾有个堂弟,大名叫作冯劫,今年十二岁,弓马娴熟,一个飞身下马的动作,就引得一群孩子围观他。冯劫跟张良、王离很有共同话题,三个孩童围着一匹枣红色的小马驹,叽叽咕咕地说悄悄话。
  出发前,蒙毅去牵马,不小心踩到了王离的马鞭,小家伙抬眸对蒙毅说:“你个斗样子。”
  蒙毅没有听懂,不知道王离这话是什么意思。隔了大约一刻钟,人都到齐了,马嘶声,犬吠声,鹰鸣声,好不热闹。王离指着一条健壮的猎犬对张良说:“我们去牵一条斗吧。”
  蒙毅:???
  破案了,王离口中的“斗”,居然是狗!
  蒙毅有点郁闷,向王贲告状:“你儿子骂我像狗。”
  眼看王贲就要暴揍儿子,冯劫挡在前边,张良立即替王离狡辩:“不是骂人,狗是我们游猎的好帮手。他夸你忠诚、可靠、勇敢的意思。”
  蒙毅挑眉,扯一扯赵琨的衣袖:“你这个表弟了不得呀,我都险些信了。”
  赵琨抖开马鞭,护短地哈哈一笑:“我也觉得狗挺好的。”尤其是在这山野之间,有时候比人还靠谱。
  尉缭看起来挺喜欢张良的,一路上都在给他科普入山的注意事项。
  很多地方,人们入山之前,都要祭祀山神,祈求山神保佑,因为山中有很多未知的危险。尤其是阴雨天,山中会起雾,雾气浓得地方,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清,极其容易迷失方向。山石和山间的缝隙会将雨落的声音汇集叠加,密集的被放大的雨声让人精神焦虑,雨水还容易导致人体失温,山路湿滑,非常危险。基本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