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秦王政至今还珍藏着尉缭送给他的桃木剑,多多少少有几分孺慕之情。
  尉缭这种聪明人就是想得太多,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
  然而赵琨决定不告诉他,因为尉缭没意识到秦王政对他的孺慕和纵容,就敢作天作地,要是发现秦王政从小就戴着八百米厚的滤镜赏识他,还不得上天?
  赵琨有点同情大侄子,幽幽一叹,问尉缭:“先生当真感觉不到吗?其实王上跟信陵君完全不一样,他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君的位置上,将先生视作臣下僚属,对他来说,先生与他志同道合,是可以同吃同住、同进同退、并肩作战的同袍啊。以后有什么想知道的,先生尽管来问我,弟子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莫要瞎猜冤枉人。”
  尉缭陷入沉思。
  仿佛是某种心灵感应,就在这时,车窗外传来慷慨激昂的歌声。秦王政纵马驰骋在辽阔的天地间,忽然豪情万丈,唱起了秦国的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郎卫也都学过这首歌,秦王政一起头,所有人都跟着唱。
  透过车窗向外看,秦王的卫队旌旗招展,这支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弓马娴熟,前行的时候,马速基本一致,齐头并进,马蹄声如滚雷,带动地面都在震颤,齐唱战歌的时候,很是震慑人心。
  途中休息的时候,一群青少年郎卫推推挤挤,嬉戏笑闹,分享着肉干和麦饼。虽说这些人的门第出身各有不同,可有缘相聚,在这一刻,更多的是少年人特有的热忱和友善,一张饼能掰成八份,一人分一口都吃得挺开心的,
  尉缭旁观了一会儿,似乎有些明白了——秦王政这个年纪,与人结交,意气相投就足够了,不需要考虑太多复杂的东西。是他俗气了,总以为秦王政和那些诸侯一样,只是做做礼贤下士的样子,千金买马骨。谁知竟然是一片诚心。
  秦王政恰好偏头朝这边望过来,对上尉缭的视线,露出一个极其浅淡的微笑,紧接着,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赵琨轻轻地推了尉缭一下:“先生,快去吧。王上在等你呢。”
  赵琨回到镐池乡,已经是日暮时分。甘罗替他将日常的工作都完成了。吕不韦的小儿子还不知道他姐姐已经和甘罗决裂,一口一个“姐夫”,亲昵地呼唤甘罗,还撒娇说私学的同窗仗势欺人,嘲笑他了,请姐夫甘罗明天去给他找场子。
  甘罗的喉结轻微地上下动了动,嘴唇抿成一条线,终究没好意思解释什么,而是将错就错,答应替吕家的这位小郎君出头。
  赵琨考虑到张良也在同一家私学读书,有点不放心,第二天就陪甘罗一起去私学走一趟,瞧一瞧是否存在霸凌现象,顺便接张良回家。
  好巧不巧,张良的兄长张温也来接人,还带着张良爱吃的小点心和一匹小马驹,或许是准备在回家的路上,让张良多练一练骑术。
  赵琨垂眸瞧着自个儿空空如也的双手,正有些难为情的时候,只见张良跟几个同窗有说有笑地走出大门。隔着许多来接自家小郎君的家长、侍从、马夫等等。第一时间锁定了赵琨,在小伙伴们羡慕的凝望之中欢呼一声,迈开尚且稚嫩的双腿,一溜小跑,飞鸟投林一般,扑进了赵琨的怀中。
  张良没瞧见他的兄长张温!
  第88章 刺客卡牌收集+2
  午后的阳光慵懒地洒落了一地,张温的神色很是落寞,他隔着喧闹的人群和赵琨对望了一瞬。将捧在手中的点心盒子交给了侍从。
  赵琨微微垂下眼眸,看着身上多出来的人形挂件。
  张良穿上青衿的学子服,原本就是一副小仙童的模样,稚气未脱的脸上满是惊喜期待的神色,手臂挂在赵琨的脖颈上,仰头问:“表兄怎么来啦?”
  赵琨双手将张良举过头顶:“陪甘兄来处理一点小事情,顺便接阿良回家,入学一个月了,感觉怎么样?”
  张良被举高高,笑得十分开心:“这是秦国最好的私学了吧?我觉得每个先生都特别厉害,是我们一般情况下接触不到的能人异士。教儒学的是博士周青臣,教律法的是客卿李斯,他们都特别关照我。还有隗先生(隗林),他确实严厉,让我们自学《孙子兵法》,用戒尺堵着门提问,过关一个放走一个,必须有自己的见解。不过隗先生又升官了,公务繁忙,只能抽空给我们讲课。大多数时候都委托毛亨毛先生替他上课。毛先生也非常博学……”
  张良没说的是:虽然都是因为镐池君才对他格外关注,几位先生待他的态度却截然不同——隗林格外严厉,周青臣却是异常纵容。李斯表面上对所有学生都差不多,但私下里会将张良、王离、冯劫叫到他处理公务的地方,讲一些更深的东西,顺便辅导他们的功课,还盯着他们练字。兴致来了,也会拉着他们讨论历史典故和时下的大事。
  至于毛亨毛先生,据说与李斯一样,也是荀子的弟子,最擅长《诗三百》。然而毛亨跟李斯似乎有些矛盾,他们之间是一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模样,平常在私学中偶遇,要么将对方当成空气,要么斗嘴。完全看不出什么同门情谊。
  前不久,李斯得了秦王政的赏识,要带兵伐韩。春耕接近尾声,大军出征在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李斯都不会再来讲课。
  张良只捡好事,絮絮叨叨地说了许多,赵琨含笑倾听,是一个相当完美的听众,就是思绪总会飞到他当年上学的时候。直到张良随口一问:“表兄,事情还顺利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