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最近天天吃林云起和许美凤做的精致家常料理,导致现在到了饭点,许宁夕想点个外卖看了半天都没看到顺眼的。
偏偏打开朋友圈,就看到林云起发的口菇汤和椒盐虾,配文是“一人食。”
真是让人无语,不用上班真好。
许宁夕想找点事做,找出省工信厅新出台的产业政策,边咬小面包边看,翻一页就忘了上一页写的是什么。
到了下午,刚好有一组人要出去拍情景短剧,许宁夕便也跟去了。
她心里一藏着事,脸上就冷漠。 下午像个黑面神似的杵在那里,一言不发地盯着摄像机。
小组问她有没有什么建议,她摇摇头,一脸高深莫测。
天知道,她只是想出来散散心,都不知道她们今天拍摄主题是啥呢。
只看见几个人在别墅里追来追去,有总裁有夫人,上蹿下跳,热热闹闹,就是看得人眼睛累。
收工回来的时候,许宁夕靠在座位上半睡半醒,听到有人窃窃私语,“许总最近管理越发严格,喜欢突击考察外勤工作”。
又有人说,“好像是和江董闹别扭了,心情不好呢。”
作为体察民意的好上司,许宁夕只好放弃了晚上回公司加班盯着他们剪片子的打算,让司机把她先送回了家。
许宁夕拉开冰箱检查许美凤给她留下了什么物资。
冷冻柜里有整整两抽屉饺子。她隐约记得,许美凤包饺子那天下午她不在家,许美凤一边包一边给她发来了一张照片,林云起穿着围裙在往馅儿里倒酱油,脸上没啥表情,看不出来这活儿干得情不情愿。
她十分不解林云起怎么又在她家。
她给许美凤发了个“?”
许美凤回了个龇牙笑。
最后一共包了两种,猪肉白菜和玉米虾仁。
许宁夕每样都拿了一些,扔进锅里。
拉开碗柜,里面还放着几个林云起家的碗,上面画着花鸟,复古华丽,在她家一溜米白骨瓷中格外显眼。
许美凤喜欢喊林云起过来吃饭,林云起每次也不空手来,端一碗来,带一碗走,这么想想,他家可能也有几个她的盘子。
许宁夕靠着料理台发呆,锅里的水不知不觉沸了,沿着锅边越爬越高,溅出来烫得她一激灵,赶紧又加了点冷水,让里头平静下来。
按照网上搜来的三滚三开口诀,最后饺子煮得很完美,只是太多了些,许宁夕装了两个盘子,拿起其中一个,走到门外,看见隔壁窗户漏出的灯光,她又犹豫了。
她喜欢三思而后行,凡事先考虑概率再付诸行动。
可是在她还没想好的时候,他们之间的距离已经猝不及防地这么近了。
她边看电视边吃完了一盘饺子,对着剩下一盘愁眉苦脸。
江佳辰给她发来了一个电子邀请函,是在上海举办的一个数字经济高峰论坛,市政府那边转来的,让她们也派个代表参加。
“你想不想去?”
她看了看活动行程,一共五天,大会集中在前三天,后面两天基本是些自由参观交流活动。
许宁夕当即回复:“我去!”
“准备使用小别胜新婚策略?”江佳辰揶揄道。
“只是打算让距离产生一些理智。”
趁着去上海前,许宁夕早出晚归了几天,没机会和林云起撞上。
休假时公司积压的事项不少,加上许总工作严谨亲力亲为,因此直到飞机升空,她都没挤出时间去还那几块碗。
活动第三天,在数字文旅分论坛会场,许宁夕意外地碰到了lean。
他坐在许宁夕那一排靠中间的位置,会议正式开始前和许宁夕打了个招呼,指了指桌上的桌牌,许宁夕见上面写着他的中文名字“李恩”,恍然大悟,lean倒还挺好记。
他乡遇老乡,当天主办方午宴结束后,李恩邀请她一起出去走走,下午是自由活动的行程,许宁夕没想出理由拒绝。
她记得出发前江佳辰的嘱托,她们这种小公司来参加这种大规模的官方活动除了开眼长见识外,更重要的是社交,几天下来,许总的微信里多了不少好友,天南海北都有了熟人,只是不知道回去后多少人还能记住在此地热烈碰杯的刹那。
主办方订的酒店离外滩很近,许宁夕说不如就去那儿走走。
现在不是假期,黄浦江边依然游人如织。
“许总经常出差吗?”
“还行,来过上海几次。你呢。”
“我之前在美国念研究生,出去回来常在上海转机,经常顺便住下玩几天。”
“原来李总是海归人士呀,怪不得介绍自己的时候喜欢说英文名。”
“哈哈哈,lean还挺好记吧。”
“是挺好记。”
前面一个男孩正帮女孩拍着照,许宁夕停下脚步,站在一边准备等他们拍完再往前走。
等小情侣走了,李恩十分绅士地问:“要不要我给你也拍一张。”
许宁夕摇摇头,又点点头。
这两天耳朵里动不动听到的都是几个亿的小生意,许宁夕不由得想起她在临海和人还有一桩小小的经济纠葛。
她出来好几天了,都没和邻居联系过,要是他来要碗发现她不在,极有可能会误会她不想还。
经济纠葛有时候是比感情纠纷更麻烦的事。
“那就拍一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