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这倒是一个完整的计划,不仅仅延续了秦国一贯以来的远交近攻策略,又在其上搭建框架,填充了各阶段的大致做法。
没想到为了敷衍吕不韦而见的一个人,还会有这样意外的收获,见对面还等着他的回答,秦政并未继续沉默,但也没表态,而是道:“其中构想,还是粗糙了些,可有具体?”
李斯却道:“臣以为,具体还是要看战时局势。”
也确实有理,秦政又问:“那如今形势,首先该做些什么?”
李斯听闻了他今日在王龁葬礼上所说,猜他是要起战,并且不是与韩这样的小战,于是道:“可以如今就开始做的,莫过于离间他国。”
离间他国,以免起战之时他们群起而攻之,秦政听出了他的意思,道:“寡人知道了。”
李斯左等右等,没等来他一句认可的话,干脆直言道:“大王觉得此计如何?”
他这样问,就是在问秦政采纳与否了。
秦政想要起战,与一国交战期间就确实要确保他国不生事,虽觉得他是可用之才,可他终归是吕党的人,秦政暂时没有表现出太多赞赏,道:“寡人会考虑。”
“谢大王。”李斯行了个拱手礼。
至此,李斯觉得自己应是该退下了,可此次会见,都未得秦王一句赏识之言,也未得到明确的采纳之意,还是心有不甘。
走前,又说了一番谏言:“自孝公来,周天子渐衰,连年征战,诸位国君把握乱世时机,才促使秦国强大。如今秦国国力强盛,大王贤德,统天下对于大王来说就如扫落灶上尘。成大事者,无一不注重时机,臣恳请大王,切莫错过这一良机。”
这一番话句句肺腑,又将他连连夸赞,秦政看出此人确实有成大事之心,同时也看出,他很想留在高位者身旁,以求得往高处行的机会。
秦政的目光终于落到了他身上,心中盘算着此人的利用价值。
最后,他问:“你出身何国?如今又从何职?”
李斯深知方才的话为他挽留到了时间,也正式敲响了他入秦王旗下的门,赶忙道:“臣为楚国上蔡生人,是为郎官,从于相邦门下。”
秦政又问:“若有岔路横于前,非明即暗,选路而行,你选何路?”
话间意思是,如今两势力之争,是要继续在吕不韦门下,还是投诚他,李斯没有丝毫犹豫:“臣一向选易行之路,自是明路。”
“好。”秦政心中轻笑了声,此人倒是很会顺势而行。
即是如此,他不再犹豫,道:“郎官李斯贵有远识,特封长史,即日便行。”
李斯闻言,激动朝他长揖,道:“谢大王!”
“只是明路虽易行,”秦政并没有被他的神色所带动,道:“但若要选此路,也不是无需准备,想行便行啊。”
既然要投诚,那就得拿出诚意,秦政可以仅凭一句话为其升官,日后也能削其官职。
至于怎样拿出诚意,就是李斯自己要考虑的事了。
李斯不是什么不明事理之人,秦政不担心他听不懂自己话中意思,果然,李斯即刻接道:“臣明白,还请大王放心。”
“下去吧。”秦政于是道。
李斯领命退走出殿。
秦政看着他,先前吕不韦说让其与崇苏见面,怕不是信口一说。
这两人学识远见,确实适合相见一谈。
并且,如若此人能真心为他所用,以后还能将其放在崇苏身边互相制衡。
最重要的是,李斯是楚国人,又非华阳太后旗下臣,也就是说,他在秦国并没有根基。
倘若他真的叛出吕不韦门下,那么秦政就是他唯一的倚仗。
日后他在朝堂,由不得他不听话。
想到这,他又命人将嬴政给唤来,待人进来,他介绍道:“方才来人,名为李斯。”
嬴政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殊:“嗯。”
秦政又道:“此人颇有远见,谈吐上佳。”
嬴政还是没什么反应:“嗯。”
秦政话锋一转,道:“我觉得,你应会喜欢与他共事。”
嬴政:“……”
如果可以,他还是不想与他再共事。
不过一世君臣,以前确实多与李斯相处,若是再相见,至少会合得来。
可秦政不知其中因由就如此断定,嬴政于是问:“为什么这样说?”
“你们都很聪慧啊。”秦政不打算说什么很正经的原因,朝他眨眨眼。
“哦?”嬴政觉得他定是藏了话。
秦政确实藏了话,但不明说,问他:“你觉得呢?”
“我都未见过此人,”嬴政推脱道:“又怎么觉得?”
言毕,见秦政不回话,似是认定了这样说,嬴政于是改口,迎合了他的意思,道:“不过,你既然知我,那说是便是吧。”
秦政这才继续道:“我将他封做了长史,你既然想要封官,如今又恰好有一个适合与你共事之人,我也封你做长史,如何?”
看来方才没有想错,嬴政心道。
秦政开始疏远他,果然是因为要给他封官,看来秦政派去查他那人,应是已然回信了。
这么想来,秦政近来转变如此之大,可能也是因为收到了回信。
回信上定是言明查不到他的身世,秦政虽有疑,可也确实不好再搪塞不封官一事,只好先行做出改变,与他拉开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