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张唐闻言,且看了眼前沙盘,道:“若不专攻函谷关,那么便是上下绕行。”
他指着两处山脉:“若从其下绕走,山川为天险。”
又换了一侧,指了其上纵横的河流,道:“其上绕走,大河为拦。”
嬴政每每都在这种分岔出声:“渡河比之越过绵延山脉,或为上策。”
在场并未有人否决。
蒙骜则道:“既大王准许见势而行,那么可分三路。”
“我之大军暂且不动。”
“只派几队人马去往沿河各地,告之各地守将警戒,若有异况,即刻燃烽烟。”
“再派阿恬驻大河对岸策应,见到烽烟,带军增援。”
“不,四路,”张唐添道:“且看来者数目。”
“若规模庞大,阿恬增援之时切记及时求援,我二者即刻率军迎击。”
“若只是虚晃一枪,老夫带人助阿恬围剿此队敌军,蒙兄则照原计东去函谷关。”
两人经验老道,嬴政并未在他们战略部署时多话,只道:“告之各地守将警戒一事可交由本官。”
此为小事,本不该交由他去奔波,但既然他提了,蒙骜也没有多管,也就这样定下。
新的部署令一发,二人即刻出发。
因前段顺路,二人同行了一段路程。
行军无话,只在近了一地时,嬴政忽而停下了马,与蒙恬道:“就在此处吧。”
蒙恬在军令上从不含糊,当下没有随意答应,而是道:“只在此处,支援不能及时到大河北上城池。”
“他们若要突袭,目的应是奇袭咸阳,致使秦国动乱。”嬴政没有看他,一直目视着前方,手中疆绳紧捏着,似是下一刻就要奔驰而去。
他道:“既要奇袭,北上过远只会在渡河后给秦军更多调令时间。”
蒙恬被他一席话说得无法反驳,心下却还是有些犹豫。
毕竟敌军从何处袭来谁也说不准,若是贸然改了军令,致使驰援不及时,其后果他承担不起。
“若小将军不放心,大可再分一路北上,”嬴政并没有执着在此事上全然说服他,道:“但切记,手下半数军士还需置于此地。”
“小将军?”蒙恬心下明白了他的意思,关注点却移去了其他,问:“你叫我什么?”
嬴政没有回他,最后只嘱咐道:“记得快些驰援。”
“此后我一众的安危,或许就看小将军来得是否及时。”
话毕,他手中疆绳一紧,带着一队报信者北上而去。
蒙恬牵着马绳在原地愣怔了片刻。
且不说这个称呼。
让他切记早些驰援的意思又是什么?
难道去的不及时,他会面临极大的风险吗?
为何?
难道现今的形势不该是敌军是否会来都还不确定吗?
众多疑问在他脑海中冒出,还想再问,那边嬴政已然策马远去,只留给他一个充斥着众多谜团的身影。
第71章 守城
蒲坂。
今夜无风,又逢近日秋高气爽,白日晴朗,晚间亦是好夜景。
星河倒悬其上,此城守将照常带人于城墙巡逻。
忽而,夜巡士兵中有一人指了远方星火,道:“今夜不仅星河灿灿,萤火亦是众多。”
“萤火?”另一人应和道:“萤火微弱,要集结多少才能在此处看到?”
说着,他亦远眺去那人所指。
看了一会,又有人奇怪道:“这萤火,是不是一直在靠近?”
话一出,在场人心中一凛,皆握紧了腰间剑。
待那片星星点点的奇怪萤火愈渐近了,众人这才看清此物究竟为何物。
竟是众多武器折射而出的点点月光!
除去这几尽快到近前的,其后远处亦不时闪过些微光。
放眼望去,沉沉黑夜中,竟不知隐藏了多少敌军!
守将被这架势震得一时呆愣,却也只是瞬息,他喊道:“敌袭!”
“速速准备迎敌!”
蒲坂其后就是大河,过了此河,一路少有天险,敌军若是进展顺利,可一路突袭到秦之腹地!
近日各地起战,但此处已然位处函谷关侧后方,守将本以为敌军不会轻易来此处。
哪想会有此次突袭。
若不是今夜月明,怕是这样早发觉敌军的机会都没有,在一片黑暗中恐怕就被破了城。
面对可见众多的敌军,他一时心中没底,当下命人道:“去点烽烟。”
当下形势紧急,最好的情况是附近援军来得及时,此城可守。
但此时大部分兵力应是聚集在函谷关,守将对援军及时赶到并没有多少信心。
再不济,就算城破,至少也要让周边城池得知有奇袭。
城墙上速而架上多处投石器,烽火亦在片刻后燃起,一切乱中有序行进。
对方千军万马在瞬息间近了又近,面对燃起的烽火和转瞬通明的城墙没有丝毫惧意。
守将自知其人马众多,有恃无恐。
他扫眼望去,只见众多将士虽面上无太多惧色,但也难掩下意识的惧怕,冷汗几乎要润湿额侧。
正当他要说些什么鼓舞士气之时,身后却有人来。
一转身,却是自家士兵簇拥着一个从未见过的人上了城墙。
只一眼,守将就觉此人俊美非常,一步步顺着台阶露面,皎皎月光倾泻,衬得他周身都笼着一层洁白光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