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如今对于他的决断,郭开只听其中利,至于背后原因,他一向未有深究,商讨片刻,此事也就定下。
  边关遥远,负责将其带回的队伍虽即刻发出,但在过去一月后,嬴政才收到黑衣递来的信。
  接到此信时,计划便可行。
  邯郸城中一夜间生出了诸多变化。
  幕僚远走,夜空中潜伏着的侍从只留下传令的少数人。
  取而代之的,是城郊多出的一只前行的队伍。
  与此同时,郭开府上。
  一封密信递上,郭开阅完后,在此前意料不到的道路在面前摆出。
  欣喜片刻后,他毫不犹豫地踏上此路。
  而夜色下,嬴政驾马行得飞快,若是预估无错,他的计划便可全然顺利实施。
  在邯郸潜伏良久,他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此事。
  来前他曾与秦政说过,乱其社稷,溃其边防,这两点,无非内政与外交。
  内政无需他过多操心,赵王废嫡立庶的行径就已然够扰乱朝堂。
  短时间内全然毁乱一国内政绝非易事,他只消借助赵王的昏庸之行,为这乱局添上火,再在此基础上进而捣毁边防即可。
  而赵国长久以来的边防之患为燕国与匈奴,当初布局之际,他并不便去与燕国同盟,于是他的目光早早就放去了匈奴。
  自李牧制匈奴后,赵国边境长久安稳,但匈奴从未放弃过对中原领土的垂涎。
  这一点恰恰方便他去利用。
  早前培养挑起燕赵之争势力的同时,匈奴势力他亦在交涉。
  他想除去的人与匈奴一方重合,利益一致之际,对方根本不会考虑他到底想凭此获利什么,而只会关注自己的利益。
  在暗中的双方一拍即合,诸多莫须有的罪名联合扣上,加之赵王早就有疑,李牧自然逃不脱讯问。
  但此条线利用得要恰当,如若在此事上让匈奴获取的利益太多,其当真南下攻陷赵国边境,带来的是长久之患。
  日后秦国终归会统一全境,可不能在此给日后埋下隐患。
  于是嬴政在给匈奴那方提供计策,联手将李牧从边关将领的位置拉下之际,也为赵国边防留了后路。
  李牧之孙李左车,此时正当年少,才学却早已闻名,也曾与李牧在边关待过两年,对其大父的治边之道理解颇深。
  此点嬴政早已提点过郭开,也让其不时给司马尚等人暗示,日后李牧下任,边关换人之际,郭开大可将李左车推为副将。
  届时只消郭开以赵国的长久利益去威胁,李左车必定会抛弃私仇,转而优先国情。
  他经验不足,虽不能做到同李牧一般让匈奴丝毫不敢进,但至少能利用好李牧留下的布局,做好守城之将。
  总之,能撑到秦国攻陷赵国即可。
  至于李牧日后的去处……
  思及此事,嬴政的面色也丝毫未改。
  是要成为姚贾,还是成为韩非,去留由君决。
  他或许会惋惜,但不会在秦国的利益上做出半点让步。
  又是几日,夜。
  此地离邯郸还有几日路程,接连奔波的李牧难得觉出累来。
  可此夜,他却未有丝毫睡意。
  小客栈的静寂后院时而有着虫鸣,多年的军功让他得以独占此地不受扰,他着衣立于堂前,似乎是在静等着什么人。
  云隐月出,约是后半夜,前堂起了些动静,是看押人的交谈声。
  随后,一个身形顷长,半面掩在面罩下的人缓步行至后院。
  长身玉立,戴月而来。
  前堂的声音随即止息,交谈声因他而起,也未引出太多骚动,看来是看押者识得之人。
  李牧也就知晓此人便是自己要等的人,看他片刻,只从他露出的眉眼中看出他尚且年轻,笑言道:“既特意走这一遭,小友何不露真容?”
  年轻人长目轻动,似乎起了些笑意。
  随即,他微微低头,抬手揭了面罩。
  再度抬目看他这一刻,恍然间,李牧好似在这张从未见过的面容上窥得些前人之影。
  年轻人微微欠身,道:“久闻将军威名。”
  言道间的态势更是与记忆中的一人重合。
  半响,他才想起来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印象究竟归属谁人。
  李牧并未见过此人几面,但此人却给赵国、乃至其余六国,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再度看见,李牧也颇有些不可置信。
  面前这个看似年纪不长的年轻人,举手投足之间,竟是有昭王之风。
  第132章 反击
  嬴政并不知他竟是想到了自家先辈,还以为他是在辨认着自己究竟是谁,又为何要带此面罩。
  他在赵国待了许久,难免会有人识得他,一路上虽未停留过多,但以防万一,他并不想暴露己身行程,这才特地做此掩饰。
  这种小事他并未特意去解释,面上持着刻意显着的谦虚,静等着李牧再度回话。
  李牧也收了心底感慨,轻笑道:“有何威名。”
  说着,他看其上明亮的月,道:“只不过在边关守了十载黄沙。”
  又似乎是在自嘲:“如今看来,数载黄沙,是抵不过几纸诉状。”
  他说得这样直接,嬴政亦不与他弯绕,道:“将军就未想过,此为君王昏庸之行?”
  李牧哈哈笑道:“小友觉得,我可有这样想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